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全力以赴稳就业 在踏实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2023年05月01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持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如果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前景都无比光明。

  人社部近日发布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并逐步得到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之源。14亿多人口的大国能保持就业稳定,非常不容易。今年以来,在“拼经济”的氛围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今年线下招聘会比往年多三成,其中,岗位数量过万、进场人数过万、意向签约超千人的特大型招聘会近百场。

  不过,还不能掉以轻心,稳就业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3月份,16岁至24岁青年人失业率达19.6%,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此外,劳动者在求职中还面临着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35岁”门槛、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等。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互促共进的。根据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近200万人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大。

  长远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将为就业稳定创造良好条件。短期来说,当前企业经营还面临一定困难,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因此,要落实落细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深挖潜力,促进更多经济新业态加速涌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加固就业“蓄水池”。

  在确保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优化服务,提高就业质量。事实上,行业之间用工需求是否“冷热不均”、企业招聘行为是否规范、求职人员引导是否到位等,都事关稳就业的质量。

  近年来,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经济下的就业形态,直播带货、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日渐成为灵活就业的热门选择。然而,大量的灵活就业者收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上升通道狭窄,有的只是低水平重复劳动。对此,政府部门等要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补齐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劳动者的劳动更体面。

  当然,在就业总量压力之下,也更加考验求职者的竞争力。2022年全国1.62亿经营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凸显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这一方面需要求职者充分认清形势,摆正心态,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增强自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帮扶,促进育人体系与市场需求相适配。

  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持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当前,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这些人为设置的障碍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对此,要下大力气纠偏改错,消除各种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使就业市场更加有序。如果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前景都无比光明。(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稳就业,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

     持续发力稳就业促民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全力以赴稳就业 在踏实劳动中实现人生价值

2023-05-01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持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如果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前景都无比光明。

  人社部近日发布数据,一季度全国城镇新增就业297万人,同比增加12万人;3月份城镇调查失业率为5.3%,同比下降了0.5个百分点,就业形势保持总体稳定并逐步得到改善。

  就业是民生之本、经济之源。14亿多人口的大国能保持就业稳定,非常不容易。今年以来,在“拼经济”的氛围下,我国经济持续恢复向好、就业政策“工具箱”日益丰富、新岗位新职业不断涌现,为稳定和扩大就业提供有力支撑。据了解,今年线下招聘会比往年多三成,其中,岗位数量过万、进场人数过万、意向签约超千人的特大型招聘会近百场。

  不过,还不能掉以轻心,稳就业的任务仍然艰巨。今年我国高校毕业生规模将达1158万人,创历史新高,就业总量压力比较大;3月份,16岁至24岁青年人失业率达19.6%,招工难、就业难并存的结构性矛盾依然突出;此外,劳动者在求职中还面临着一些急难愁盼的问题,比如“35岁”门槛、灵活就业群体的劳动权益保护等。

  发展是解决一切问题的总钥匙。经济增长与扩大就业是互促共进的。根据测算,GDP每增长1个百分点,可以拉动近200万人就业。只有把经济发展的“蛋糕”做大了,才能把就业的“蛋糕”做大。

  长远来看,我国经济韧性强、潜力大、活力足,长期向好的基本面没有变,这将为就业稳定创造良好条件。短期来说,当前企业经营还面临一定困难,尚未完全恢复元气。因此,要落实落细支持经济稳定发展的各项政策措施,鼓励就业容量大的企业深挖潜力,促进更多经济新业态加速涌现,从而进一步加深加固就业“蓄水池”。

  在确保充分就业的基础上,还要不断优化服务,提高就业质量。事实上,行业之间用工需求是否“冷热不均”、企业招聘行为是否规范、求职人员引导是否到位等,都事关稳就业的质量。

  近年来,数字化改变了传统经济下的就业形态,直播带货、快递员、网约车司机等日渐成为灵活就业的热门选择。然而,大量的灵活就业者收入稳定性差、抗风险能力弱、上升通道狭窄,有的只是低水平重复劳动。对此,政府部门等要因势利导,积极开展技能培训,补齐劳动者权益保障短板,健全技能人才评价激励机制,让劳动者的劳动更体面。

  当然,在就业总量压力之下,也更加考验求职者的竞争力。2022年全国1.62亿经营主体中,有招聘需求的近4000万家,实际招到高校毕业生的只有265万家,凸显出劳动力需求与供给的不匹配。这一方面需要求职者充分认清形势,摆正心态,不断更新知识与技能,增强自身就业能力;另一方面,也需要做实做细就业服务,加大就业帮扶,促进育人体系与市场需求相适配。

  千方百计拓宽就业渠道、不断优化就业服务的同时,还要持续创造良好的就业环境。当前,劳动力市场上还存在一定程度的就业歧视现象,比如性别歧视、年龄歧视等,这些人为设置的障碍造成了巨大的人才浪费。对此,要下大力气纠偏改错,消除各种影响平等就业的不合理限制,促使就业市场更加有序。如果人人都能通过勤奋劳动实现自己的人生价值,无论对个人、家庭还是国家,前景都无比光明。(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稳就业,保障好“最基本的民生”

     持续发力稳就业促民生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