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虚假的“滞销”留不住消费者

2022年08月17日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微信公众号推文称,四川攀枝花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随后回应称,当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是“卖惨营销”。调查发现,攀枝花、凉山地区的芒果、石榴、苹果等农产品,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

  不能放任农产品“卖惨营销”

  相对来说,由于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人们对农户的一些固有印象,渲染“农产品滞销、农民要亏本”,能激发众多消费者的同情心,进而调动其购买热情。因此,“卖惨”成为一些农产品电商营销的常用套路。【详细

  其实,全国范围内,水果等农产品“被滞销”的现象屡见不鲜。2018年“临猗苹果滞销”事件中,果农将苹果卖给购销商,购销商与电商平台形成合作,诱导果农拍摄“卖惨”视频,18天便售出117万箱苹果。这些营销团队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用“卖惨”博取消费者同情,透支社会善意,消耗商家信誉。【详细

  “卖惨营销”百害而无一利

  一般而言,“卖惨营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提高销量为诱饵,找当地农户配合拍摄;二是断章取义,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拼凑出悲惨文案。农产品成为悲情营销重灾区,主要是因为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相关信息真假难辨。加上“卖惨”往往和低价有关,这就导致消费者认为买到低价商品的同时还能帮到别人。在同情心的驱使下,消费者很容易冲动消费,即使出现缺斤少两、品质不佳的情况,也很少较真。【详细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没有哪个地方的水果产业是通过“卖惨”来获得长远发展的。“卖惨”“滞销”所营造的“低价”,也是对正常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对这种不良营销风气,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应该加强监管。【详细

  治理“卖惨营销”需织密法治栅栏

  治理农产品“卖惨营销”需织密法治栅栏,给电商营销行为划红线、标底线。一方面,要从保护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角度出发,明确电商营销行为的负面清单,防止其滥用“爱心牌”同时压实网购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及时对不实信息进行删除屏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监督执法力度,有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细化对“卖惨营销”行为的认定及处罚办法。

  对消费者来说,要提高谣言甄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根据自身能力和消费需求购买助农产品,尽量选择正规平台和渠道,防止爱心被利用。【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

  V视角: 

  @我真的不是个吃货:是真的该管管了,我都被坑好几回了。每回看公众号消息写得像模像样的,感觉他们好可怜,结果每回买的东西都质次价高。我就是妥妥的冤大头。

  @木小夕ing:偏远地区农副产品值得推广,但不应以这种方式!我的家乡也刚刚脱贫,爸妈每年都会寄来家乡的水果,确实比市面上的好吃。但这一两年,很多平台都打着某某地区水果的名号,压价格卖次品,实际上是败坏当地产品的名声!

  @偶然克林:不应该利用同情心。

  @一二的小白菜:从事这个行业好些年了,最看不起的就是“卖惨营销”。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狼来了”太多次,人们自然不愿再相信,农产品屡次“被滞销”即是如此。“卖惨”一旦越过了底线和边界,消费者便不会再光顾,而相关商家和营销团队也涉嫌欺诈。从长远看,“卖惨营销”败坏的是这些农产品品牌的信誉。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能留住消费者的从来都不是摆拍的“故事”和虚假的“眼泪”,而是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虚假的“滞销”留不住消费者

2022-08-17 16: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有微信公众号推文称,四川攀枝花芒果“大量滞销”,农民亏得“血本无归”。当地市场监管部门随后回应称,当地没有出现芒果滞销的情况,这种行为是“卖惨营销”。调查发现,攀枝花、凉山地区的芒果、石榴、苹果等农产品,都曾有过被“卖惨”的经历。

  不能放任农产品“卖惨营销”

  相对来说,由于农产品抵御市场风险的能力较弱,加之人们对农户的一些固有印象,渲染“农产品滞销、农民要亏本”,能激发众多消费者的同情心,进而调动其购买热情。因此,“卖惨”成为一些农产品电商营销的常用套路。【详细

  其实,全国范围内,水果等农产品“被滞销”的现象屡见不鲜。2018年“临猗苹果滞销”事件中,果农将苹果卖给购销商,购销商与电商平台形成合作,诱导果农拍摄“卖惨”视频,18天便售出117万箱苹果。这些营销团队夸大事实,甚至无中生有,用“卖惨”博取消费者同情,透支社会善意,消耗商家信誉。【详细

  “卖惨营销”百害而无一利

  一般而言,“卖惨营销”的方式有两种:一是以提高销量为诱饵,找当地农户配合拍摄;二是断章取义,在网上搜集相关资料,拼凑出悲惨文案。农产品成为悲情营销重灾区,主要是因为滞销现象时有发生,相关信息真假难辨。加上“卖惨”往往和低价有关,这就导致消费者认为买到低价商品的同时还能帮到别人。在同情心的驱使下,消费者很容易冲动消费,即使出现缺斤少两、品质不佳的情况,也很少较真。【详细

  需要明确的是,无论出于何种目的,这类建立在扭曲事实基础上的“卖惨营销”,都是百害而无一利的。没有哪个地方的水果产业是通过“卖惨”来获得长远发展的。“卖惨”“滞销”所营造的“低价”,也是对正常水果市场价格机制的干扰。对这种不良营销风气,有关部门和电商平台应该加强监管。【详细

  治理“卖惨营销”需织密法治栅栏

  治理农产品“卖惨营销”需织密法治栅栏,给电商营销行为划红线、标底线。一方面,要从保护农产品网络销售的角度出发,明确电商营销行为的负面清单,防止其滥用“爱心牌”同时压实网购平台主体责任,要求其及时对不实信息进行删除屏蔽:另一方面,要加大对虚假宣传的监督执法力度,有关部门应依据法律法规,细化对“卖惨营销”行为的认定及处罚办法。

  对消费者来说,要提高谣言甄别能力,不信谣不传谣,根据自身能力和消费需求购买助农产品,尽量选择正规平台和渠道,防止爱心被利用。【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光明网、南方日报)

  V视角: 

  @我真的不是个吃货:是真的该管管了,我都被坑好几回了。每回看公众号消息写得像模像样的,感觉他们好可怜,结果每回买的东西都质次价高。我就是妥妥的冤大头。

  @木小夕ing:偏远地区农副产品值得推广,但不应以这种方式!我的家乡也刚刚脱贫,爸妈每年都会寄来家乡的水果,确实比市面上的好吃。但这一两年,很多平台都打着某某地区水果的名号,压价格卖次品,实际上是败坏当地产品的名声!

  @偶然克林:不应该利用同情心。

  @一二的小白菜:从事这个行业好些年了,最看不起的就是“卖惨营销”。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狼来了”太多次,人们自然不愿再相信,农产品屡次“被滞销”即是如此。“卖惨”一旦越过了底线和边界,消费者便不会再光顾,而相关商家和营销团队也涉嫌欺诈。从长远看,“卖惨营销”败坏的是这些农产品品牌的信誉。要知道,“打铁还需自身硬”,能留住消费者的从来都不是摆拍的“故事”和虚假的“眼泪”,而是优质的商品和服务。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