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如何“避雷”变了味儿的“探店”?

2022年08月11日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当下,不少网络主播进入餐饮探店行业。这种模式被部分餐饮商家当作“流量变现”的手段,但由于缺乏规范、主播水平良莠不齐,出现了虚假推荐、数据造假等问题。部分主播“探店”变“探钱”,给钱就“真好吃”,不给钱就“不推荐”,也让商家苦于“被探店”。 

  客观“探店”有助于餐饮行业发展

  “探店”看上去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好物推荐或差评“扫雷”,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其选择商品和服务的风向标。一些主播和商家则从中看到商机,“探店”逐渐从最初的无偿拍摄转变为有偿推广。

  客观公正的“探店”,有助于规范餐饮行业秩序,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实现商家、主播、消费者的多赢。【详细】  

  应明确“探店试吃”是广告行为

  明确“探店试吃”是广告行为,是规范的核心。由于探店行为涉及商业推广,且背后隐藏着流量的生意,应统一明确为“广告”,依据广告法律进行管理。《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只有将“探店试吃”视频标明成“广告”,才能避免误导消费者。【详细

  探店虽然不同于传统宣传推广,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行为,既然如此,就要用广告法等法律来规范。专业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落实监管责任,对涉嫌炒作、带有虚假宣传性质甚至涉嫌敲诈勒索的探店账号,应建立有效约束机制。【详细

  “探店”行业乱象丛生需综合施治

  由于入行门槛低、主播水平良莠不齐、规范缺失,目前“探店”行业滋生了种种乱象。针对变味儿的“有偿探店”行为,消费者和商家要理性看待,不要轻易相信。市场与网络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加强巡查,主动受理举报与投诉,将日常执法真正下沉到网络空间。社交平台也应承担主体责任、加大治理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详细

  营销推广之路千万条,诚信为本第一条。无论免费“种草”,还是有偿推广,“探店”都必须带上“诚信锦囊”,切忌信口开河、任意妄为。只有这样,主播言行才能取信于商家和消费者,探店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详细

  (以上综合东方网、钱江晚报、羊城晚报) 

  V视角:

  @金棕榈:现在的探店就是对商家进行讹诈。

  @青峰令:我早就知道了,都是托儿。

  @罗荣康:探店就是骗吃骗喝,还要收你钱。

  @LOVEGUE:现在的人也是奇怪,好不好吃不相信自己,只会跟风。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商家借助网络主播“探店”来宣传自己,是常见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关注探店主播对某些商家“种草”或“避雷”。不过,如今有不少“探店”变了味儿,成了“敲诈”或“饭托儿”,“坑”了商家也骗了消费者。商家不能一味隐忍任其敲诈,消费者也不该当“冤大头”。既然“探店”行为涉及商业推广,就属于“打广告”,应当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约束。“探店”行业需尽快终结野蛮生长的状态,用真诚服务于商家和消费者。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如何“避雷”变了味儿的“探店”?

2022-08-11 16:2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当下,不少网络主播进入餐饮探店行业。这种模式被部分餐饮商家当作“流量变现”的手段,但由于缺乏规范、主播水平良莠不齐,出现了虚假推荐、数据造假等问题。部分主播“探店”变“探钱”,给钱就“真好吃”,不给钱就“不推荐”,也让商家苦于“被探店”。 

  客观“探店”有助于餐饮行业发展

  “探店”看上去是站在消费者角度进行的好物推荐或差评“扫雷”,因此深受消费者青睐,成为其选择商品和服务的风向标。一些主播和商家则从中看到商机,“探店”逐渐从最初的无偿拍摄转变为有偿推广。

  客观公正的“探店”,有助于规范餐饮行业秩序,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实现商家、主播、消费者的多赢。【详细】  

  应明确“探店试吃”是广告行为

  明确“探店试吃”是广告行为,是规范的核心。由于探店行为涉及商业推广,且背后隐藏着流量的生意,应统一明确为“广告”,依据广告法律进行管理。《互联网广告管理暂行办法》第七条规定,互联网广告应当具有可识别性,显著标明“广告”,使消费者能够辨明其为广告。只有将“探店试吃”视频标明成“广告”,才能避免误导消费者。【详细

  探店虽然不同于传统宣传推广,但也是另一种形式的广告行为,既然如此,就要用广告法等法律来规范。专业人士建议,有关部门应落实监管责任,对涉嫌炒作、带有虚假宣传性质甚至涉嫌敲诈勒索的探店账号,应建立有效约束机制。【详细

  “探店”行业乱象丛生需综合施治

  由于入行门槛低、主播水平良莠不齐、规范缺失,目前“探店”行业滋生了种种乱象。针对变味儿的“有偿探店”行为,消费者和商家要理性看待,不要轻易相信。市场与网络监管部门应切实履行好监管责任,加强巡查,主动受理举报与投诉,将日常执法真正下沉到网络空间。社交平台也应承担主体责任、加大治理力度,维护消费者权益。【详细

  营销推广之路千万条,诚信为本第一条。无论免费“种草”,还是有偿推广,“探店”都必须带上“诚信锦囊”,切忌信口开河、任意妄为。只有这样,主播言行才能取信于商家和消费者,探店之路才能越走越宽广。【详细

  (以上综合东方网、钱江晚报、羊城晚报) 

  V视角:

  @金棕榈:现在的探店就是对商家进行讹诈。

  @青峰令:我早就知道了,都是托儿。

  @罗荣康:探店就是骗吃骗喝,还要收你钱。

  @LOVEGUE:现在的人也是奇怪,好不好吃不相信自己,只会跟风。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商家借助网络主播“探店”来宣传自己,是常见的营销手段;消费者也可以通过关注探店主播对某些商家“种草”或“避雷”。不过,如今有不少“探店”变了味儿,成了“敲诈”或“饭托儿”,“坑”了商家也骗了消费者。商家不能一味隐忍任其敲诈,消费者也不该当“冤大头”。既然“探店”行为涉及商业推广,就属于“打广告”,应当受到相关法律规定的约束。“探店”行业需尽快终结野蛮生长的状态,用真诚服务于商家和消费者。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