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花钱删差评”的旁门左道走不通了

2022年06月22日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获一起关于“有偿删差评”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差评权”是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

  网络购物的评价功能,既完善了购物体验,也为平台推荐商品提供了依据,很多平台还以积分形式鼓励消费者做出评价。商家当然喜欢好评,不太欢迎差评。现实中,有些商家因为商品或服务不过关而招致差评,便打起了“删差评”的主意。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差评权”也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关键。差评,是展示、披露商品信息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消费者通过浏览、分析各种好评和差评,并参考相关网站上对商家和商品的总体评分,能够做出最符合自己真实意思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差评权”,是商家不可推卸的义务。【详细  

  为什么“差评”让商家如临大敌?

  为什么“差评”让众多商家如临大敌呢?据了解,对于淘宝上的商家而言,“差评”的出现,首先会影响网店整体的好评率,也会直接影响生意。其次,“差评”会影响店铺的信誉。如今的电商平台上,同类型的商家很多,可替代性也很强,信誉一旦受损,商家寸步难行。最后,“差评”还关系到店铺的搜索排名,影响广告投放。【详细  

  一些商家不虚心接受“合理差评”,不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好评”,却妄图利用有偿“删差评”来遮丑,实现“品牌自救”。这不仅暴露出商家短浅的商业目光,更为“有偿删差评”的生意提供了土壤,扰乱市场秩序,触及法律红线,到最后只会“坑”了自己。【详细  

  避免“差评”,需要虚心接受差评

  理智对待“差评”,不是“如临大敌”,也不是无所谓,而应根据“差评”做出应有的改进努力。如果更多的店家愿意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那么“差评”就不是店家丑陋的疤痕,而将成为推动店铺提质升级的“工具”。【详细  

  此次有偿删差评的犯罪团伙被抓获,再次警示那些以删差评为业的人,投机取巧的旁门左道已经行不通。同时这也提醒商家,只有虚心接受差评,认真对待消费者,努力改进不足,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市场。【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工网、红网) 

  V视角: 

  @七元老师:有的评论看着就很假,可能是“差评”都给删了。

  @瑶的小时光:这样的“有偿删差评”就是欺骗消费者啊,让消费者误以为东西很好。

  @摇摇:删个差评赚了这么多钱?真黑啊。

  @水静则安:好呀,这种黑产公司挺多的,建议一起抓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如今,随着消费者的“好评”“差评”在网购环节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好评返现”“有偿删差评”等乱象也日渐增多,甚至发展成不法产业链,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此次案件披露出的信息提示我们,斩断“有偿删差评”等黑色产业链已刻不容缓。当然,这也给商家提了个醒,若“差评”不自由,则“好评”无意义。商家应当知道,既然要信誉、要口碑,就必须得想方设法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不能走“花钱删差评”这种旁门左道。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花钱删差评”的旁门左道走不通了

2022-06-22 1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安徽省合肥市公安局蜀山分局破获一起关于“有偿删差评”的案件,抓获犯罪嫌疑人12人,查获公民个人信息数万条,涉案金额200余万元。

  “差评权”是消费者享有的合法权益

  网络购物的评价功能,既完善了购物体验,也为平台推荐商品提供了依据,很多平台还以积分形式鼓励消费者做出评价。商家当然喜欢好评,不太欢迎差评。现实中,有些商家因为商品或服务不过关而招致差评,便打起了“删差评”的主意。

  我国消费者权益保护法明确规定,消费者享有对商品和服务进行监督的权利。“差评权”也是保护消费者知情权和选择权的关键。差评,是展示、披露商品信息时的一项重要内容。消费者通过浏览、分析各种好评和差评,并参考相关网站上对商家和商品的总体评分,能够做出最符合自己真实意思的判断和选择。因此,尊重和保护消费者的“差评权”,是商家不可推卸的义务。【详细  

  为什么“差评”让商家如临大敌?

  为什么“差评”让众多商家如临大敌呢?据了解,对于淘宝上的商家而言,“差评”的出现,首先会影响网店整体的好评率,也会直接影响生意。其次,“差评”会影响店铺的信誉。如今的电商平台上,同类型的商家很多,可替代性也很强,信誉一旦受损,商家寸步难行。最后,“差评”还关系到店铺的搜索排名,影响广告投放。【详细  

  一些商家不虚心接受“合理差评”,不通过提升产品和服务质量来赢得“好评”,却妄图利用有偿“删差评”来遮丑,实现“品牌自救”。这不仅暴露出商家短浅的商业目光,更为“有偿删差评”的生意提供了土壤,扰乱市场秩序,触及法律红线,到最后只会“坑”了自己。【详细  

  避免“差评”,需要虚心接受差评

  理智对待“差评”,不是“如临大敌”,也不是无所谓,而应根据“差评”做出应有的改进努力。如果更多的店家愿意提升产品质量、改善服务水平,那么“差评”就不是店家丑陋的疤痕,而将成为推动店铺提质升级的“工具”。【详细  

  此次有偿删差评的犯罪团伙被抓获,再次警示那些以删差评为业的人,投机取巧的旁门左道已经行不通。同时这也提醒商家,只有虚心接受差评,认真对待消费者,努力改进不足,方能在激烈的竞争中占据优势、赢得市场。【详细  

  (以上综合中国青年报、中工网、红网) 

  V视角: 

  @七元老师:有的评论看着就很假,可能是“差评”都给删了。

  @瑶的小时光:这样的“有偿删差评”就是欺骗消费者啊,让消费者误以为东西很好。

  @摇摇:删个差评赚了这么多钱?真黑啊。

  @水静则安:好呀,这种黑产公司挺多的,建议一起抓了。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如今,随着消费者的“好评”“差评”在网购环节中的分量日益加重,“好评返现”“有偿删差评”等乱象也日渐增多,甚至发展成不法产业链,扰乱市场秩序、侵害消费者权益。此次案件披露出的信息提示我们,斩断“有偿删差评”等黑色产业链已刻不容缓。当然,这也给商家提了个醒,若“差评”不自由,则“好评”无意义。商家应当知道,既然要信誉、要口碑,就必须得想方设法提高商品和服务的质量,而不能走“花钱删差评”这种旁门左道。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