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江南布衣再现“暗黑”童装 创作为何会变成作恶?

2022年06月02日 18: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正值“六一”儿童节,江南布衣却因童装出现恐怖的图案设计和内容诡异的英文再次陷入舆论漩涡。随后,浙江杭州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服装公司展开现场检查,并发布情况通报,责令该公司对相关509件问题童装做下架处理,并称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暗黑”童装对孩子是莫大的毒害

  其实,涉事公司生产的童装并非首次被诟病,去年9月就有网友爆料称该品牌旗下童装惊现诸多令人不适的英文,并配有骷髅头及疑似车裂、儿童跌落等图案;更有网友反映该品牌旗下不少产品已连续多年出现类似暴力、血腥、恐怖元素。在同一个问题上疯狂试探又频频翻车,也让涉事品牌成为众矢之的。【详细

  出于某些原因,一些成年人对于暗黑颓废的元素有偏好,或许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强加给懵懂的孩子身上。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儿童本身对这些充满刺激、冲突、压力的东西,感知力更深,只是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不安只能藏在心里。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毒童装”的存在,是对孩子生长环境的莫大毒害。【详细

  事关儿童身心,须少一些剑走偏锋

  据悉,自创立之初,江南布衣童装品牌就以“自由的想象力”为理念,借助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更多的童趣。童装品牌追求童趣当然没问题,但“童趣”应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秉承“儿童为本”的理念,而不是任由成年人自由发挥。否则,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乃至肆意妄为突破常识与底线,自然就会惹出事端。【详细

  艺术始终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看似很难界定,但其实很清晰,那就是不能违法,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而当艺术与大众消费品结合时,这种边界就更明显了。因为你的服装是面向社会公开销售的,面对的是公开的市场,家长审视的目光,不是关起门来办艺术鉴赏会,就必须遵从大众消费品的市场规则和伦理准则。【详细

  持续健全童装行业监管体系

  江南布衣童装前后两次引发争议也说明,市场并不认可这样的设计风格,大家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另类风格,欣赏不了所谓的美。服装公司和设计师需要积极面对,作出正面回应,一年左右的时间因为同样的问题两次引发争议,是不是也说明问题设计没有在公司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讨论?【详细

  短短一年内,江南布衣爆出两次“诡异”设计,这也反映出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款以及行政监管在此方面的缺失。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健全童装行业的监管体系。【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东方网、红网、钱江晚报)

  V视角:

  @沧岚沧兰:说明上次也不是偶然。

  @bookjia2013:请问设计师,你敢不敢让你家的孩子穿上这个衣服?敢不敢把这个设计风格销往国外?

  @yxy米粒米 :一件衣服弄得跟邪教似的……这牌子永久拉黑!

  @肖尔布拉克斯基:这种残害儿童,打着所谓自由设计的旗号,干着缺德事的公司,难道没人管得了么?

  @人间小天使小灵儿:江南布衣要是不想做了,可以趁早倒闭。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所谓“自由的想象力”突破公序良俗时,创作就变成了作恶。江南布衣童装一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许会让很多网友产生同样的疑问:“上次是不是罚得太轻?”不过我们相信,这次江南布衣应该不会再轻松“过关”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江南布衣再现“暗黑”童装 创作为何会变成作恶?

2022-06-02 18: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正值“六一”儿童节,江南布衣却因童装出现恐怖的图案设计和内容诡异的英文再次陷入舆论漩涡。随后,浙江杭州市区两级市场监管部门对涉事服装公司展开现场检查,并发布情况通报,责令该公司对相关509件问题童装做下架处理,并称将会同有关部门进一步调查处理。

  “暗黑”童装对孩子是莫大的毒害

  其实,涉事公司生产的童装并非首次被诟病,去年9月就有网友爆料称该品牌旗下童装惊现诸多令人不适的英文,并配有骷髅头及疑似车裂、儿童跌落等图案;更有网友反映该品牌旗下不少产品已连续多年出现类似暴力、血腥、恐怖元素。在同一个问题上疯狂试探又频频翻车,也让涉事品牌成为众矢之的。【详细

  出于某些原因,一些成年人对于暗黑颓废的元素有偏好,或许无可厚非,但绝不能强加给懵懂的孩子身上。从儿童心理学角度,儿童本身对这些充满刺激、冲突、压力的东西,感知力更深,只是因为表达能力的欠缺,不安只能藏在心里。毫不夸张地说,这种“毒童装”的存在,是对孩子生长环境的莫大毒害。【详细

  事关儿童身心,须少一些剑走偏锋

  据悉,自创立之初,江南布衣童装品牌就以“自由的想象力”为理念,借助艺术的设计手法,创造更多的童趣。童装品牌追求童趣当然没问题,但“童趣”应该站在孩子的视角看待,秉承“儿童为本”的理念,而不是任由成年人自由发挥。否则,一旦超出了一定的界限,乃至肆意妄为突破常识与底线,自然就会惹出事端。【详细

  艺术始终是有边界的,这种边界看似很难界定,但其实很清晰,那就是不能违法,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而当艺术与大众消费品结合时,这种边界就更明显了。因为你的服装是面向社会公开销售的,面对的是公开的市场,家长审视的目光,不是关起门来办艺术鉴赏会,就必须遵从大众消费品的市场规则和伦理准则。【详细

  持续健全童装行业监管体系

  江南布衣童装前后两次引发争议也说明,市场并不认可这样的设计风格,大家没有办法接受这样的另类风格,欣赏不了所谓的美。服装公司和设计师需要积极面对,作出正面回应,一年左右的时间因为同样的问题两次引发争议,是不是也说明问题设计没有在公司里引起足够的重视和充分的讨论?【详细

  短短一年内,江南布衣爆出两次“诡异”设计,这也反映出我国现有的法律条款以及行政监管在此方面的缺失。相关部门应进一步完善相关法律法规,持续健全童装行业的监管体系。【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东方网、红网、钱江晚报)

  V视角:

  @沧岚沧兰:说明上次也不是偶然。

  @bookjia2013:请问设计师,你敢不敢让你家的孩子穿上这个衣服?敢不敢把这个设计风格销往国外?

  @yxy米粒米 :一件衣服弄得跟邪教似的……这牌子永久拉黑!

  @肖尔布拉克斯基:这种残害儿童,打着所谓自由设计的旗号,干着缺德事的公司,难道没人管得了么?

  @人间小天使小灵儿:江南布衣要是不想做了,可以趁早倒闭。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当所谓“自由的想象力”突破公序良俗时,创作就变成了作恶。江南布衣童装一再出现同样的问题,或许会让很多网友产生同样的疑问:“上次是不是罚得太轻?”不过我们相信,这次江南布衣应该不会再轻松“过关”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