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虚拟偶像产业,如何从“小众”到“大众”?

2022年05月13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随着虚拟偶像走红网络,不少企业开始启用虚拟偶像作为代言人,各网络平台上也涌起虚拟网红博主带货热潮。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为品牌带来了更多商业可能,但业内人士认为,虚拟偶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前景还有待市场检验。

  虚拟偶像为何更受品牌青睐?

  如今,真人明星因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而“人设”崩塌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品牌方只能进行危机公关。而虚拟偶像则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翻车”的可能,技术人员只要通过代码处理控制,便能塑造出一个趋近于完美的“人设”,如此一来,虚拟偶像自然受到品牌方的青睐。【详细

  企业在虚拟偶像的人物设定及故事背景设计等方面,可以有更多主动权,加之虚拟偶像代言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特点,也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培育和形象建设。【详细

  虚拟偶像代言仍须守住底线和边界

  虚拟偶像代言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营销进化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契合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便如此,虚拟偶像代言也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而须守住底线和边界。【详细

  虚拟偶像产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但真人偶像代言产品时产生的问题不代表虚拟偶像就不会出现。虚拟偶像虽不是真人,却受到真人的操控和运营。而虚拟偶像代言的主要目的也是商业盈利,在此过程中同样有可能出现虚假广告和虚假代言的情况。那么作为“代言人”,虚拟偶像该如何承担代言的责任和义务?【详细

  促进虚拟偶像产业良性发展

  就企业而言,利用虚拟偶像营利的同时,需要恪守道德底线,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者则要辩证看待虚拟偶像,合理面对自身的情感需求,不盲目追求所谓的“完美偶像”,注意识别消费陷阱,避免成为算法机制下被收割的“韭菜”。【详细

  不可否认,我国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虚拟偶像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要促进这一产业良性发展,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还需要有关部门根据其发展特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其成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产业。【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红网)

  V视角:

  @学院路阿拉蕾:现实偶像存在种种不完美,通过数字化呈现的虚拟偶像却可以近乎“完美”。

  @IKAA:“虚拟偶像”也会被一些粉丝追捧,如果“虚拟偶像”成为主流,跟追“真人偶像”也没什么区别。

  @92岁拄拐冲浪:以后虚拟偶像普及,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偶像。

  @加仑纶格:虚拟偶像能否引发新的潮流,还有待观察。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无论“真人偶像”,还是“虚拟偶像”,偶像产品都要注重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旦超越了法律底线和道德边界,虚拟偶像同样会“人设”崩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来看,虚拟偶像产业仍属于粉丝经济范畴,想从小众爱好到大众追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其中,离不开创新的市场思维,更离不开完善的监管规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虚拟偶像产业,如何从“小众”到“大众”?

2022-05-13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随着虚拟偶像走红网络,不少企业开始启用虚拟偶像作为代言人,各网络平台上也涌起虚拟网红博主带货热潮。虚拟和现实的交互为品牌带来了更多商业可能,但业内人士认为,虚拟偶像产业仍处于起步阶段,其发展前景还有待市场检验。

  虚拟偶像为何更受品牌青睐?

  如今,真人明星因道德等方面的问题而“人设”崩塌的情况屡见不鲜,对此,品牌方只能进行危机公关。而虚拟偶像则很大程度上规避了“翻车”的可能,技术人员只要通过代码处理控制,便能塑造出一个趋近于完美的“人设”,如此一来,虚拟偶像自然受到品牌方的青睐。【详细

  企业在虚拟偶像的人物设定及故事背景设计等方面,可以有更多主动权,加之虚拟偶像代言具有长期性、稳定性、安全性等特点,也有利于企业的品牌培育和形象建设。【详细

  虚拟偶像代言仍须守住底线和边界

  虚拟偶像代言是人工智能、网络技术发展到一定阶段的产物,是市场营销进化的体现,在一定程度上迎合了人们的消费心理,也契合了虚拟经济发展的规律。即便如此,虚拟偶像代言也不能信口开河、随心所欲,而须守住底线和边界。【详细

  虚拟偶像产业正处于欣欣向荣的发展阶段,但真人偶像代言产品时产生的问题不代表虚拟偶像就不会出现。虚拟偶像虽不是真人,却受到真人的操控和运营。而虚拟偶像代言的主要目的也是商业盈利,在此过程中同样有可能出现虚假广告和虚假代言的情况。那么作为“代言人”,虚拟偶像该如何承担代言的责任和义务?【详细

  促进虚拟偶像产业良性发展

  就企业而言,利用虚拟偶像营利的同时,需要恪守道德底线,传播正确的价值观。消费者则要辩证看待虚拟偶像,合理面对自身的情感需求,不盲目追求所谓的“完美偶像”,注意识别消费陷阱,避免成为算法机制下被收割的“韭菜”。【详细

  不可否认,我国互联网用户基数庞大,虚拟偶像作为新兴产业,有着广阔的发展空间。当然,要促进这一产业良性发展,激发产业创新活力,还需要有关部门根据其发展特性制定相关法律法规,让其成为具有时代影响力的产业。【详细

  (以上综合工人日报、红网)

  V视角:

  @学院路阿拉蕾:现实偶像存在种种不完美,通过数字化呈现的虚拟偶像却可以近乎“完美”。

  @IKAA:“虚拟偶像”也会被一些粉丝追捧,如果“虚拟偶像”成为主流,跟追“真人偶像”也没什么区别。

  @92岁拄拐冲浪:以后虚拟偶像普及,每个人都可以创造出属于自己的偶像。

  @加仑纶格:虚拟偶像能否引发新的潮流,还有待观察。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无论“真人偶像”,还是“虚拟偶像”,偶像产品都要注重社会效益,坚持正确的价值导向。一旦超越了法律底线和道德边界,虚拟偶像同样会“人设”崩塌,给企业带来负面影响。目前来看,虚拟偶像产业仍属于粉丝经济范畴,想从小众爱好到大众追捧,还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这其中,离不开创新的市场思维,更离不开完善的监管规范。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