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鱼目岂可混珠?规范美瞳行业刻不容缓

2022年04月08日 15: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修饰眼睛的美瞳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美妆用品。然而,据媒体调查,在美瞳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美瞳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眼睛健康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如果你知道个别美瞳拿货价才9.9元,连代理商都不敢卖,是否还敢把这样的产品放入眼中?

深圳的一家美瞳专卖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心美瞳变“毁瞳”

  美瞳作为直接接触眼球的产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将美瞳归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属于“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而目前的美瞳市场上,许多商家资质存疑,小代理商更是几乎没有门槛;产品标准不一,医疗数值含糊不清;代理推广方式花样百出,为了吸引流量无所不用其极。【详细

  目前,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把美瞳默认为美妆产品,聚焦在美瞳的颜色、推广的好坏等,从化妆品的角度来看待和购买美瞳,没有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认知。这种认知偏差的形成,既与商家的误导营销有关,也与科普宣传的错误有关。【详细

  消费者要擦亮双眼

  劣质美瞳无法让消费者变美,也无法让行业变美,面对庞大的市场,除了到位的合规监管,笔者更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擦亮双眼,以严格的态度看待美瞳,认真了解美瞳的相关知识,纠正认知偏差,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科学认知,不给误导营销留有余地。【详细

  消费者自身,该为自己的健康多操一份心,多把一道关。如购买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应到具备角膜接触镜经营许可资格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并确认所购产品已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莫被价格“美”到让人吃惊的美瞳所诱惑。【详细

  不能任由劣质产品鱼目混珠

  据报道,近5年来美瞳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2020年终端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的前提是要保证身体健康。引发眼表病变,影响角膜健康,劣质美瞳为害不浅。【详细

  如此庞大的市场,不能任由劣质产品鱼目混珠,危害人们的健康。对于缺乏资质的生产商、销售商,相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及时清除出市场。同时,行业也应加强自律。监管部门、商家和消费者都应该认识到,美瞳是一种医疗器械,只有用严格态度来对待美瞳,才能让我们在变美的同时保持健康。【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光明网、红网)

  V视角:

  @樱花麻麻:戴劣质美瞳可怕的后果,就是痛到怀疑人生!

  @风期限在凌晨:一分价钱一分货。

  @初又又yoyo :购买美瞳的时候,千万记得要选择正规渠道。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同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一次性静脉输液针、骨板、血管支架谁都不敢乱用,而美瞳却是商家无资质就敢卖、消费者“心大”也敢买。长期以来的野蛮生长,让美瞳市场乱象丛生。鱼目混珠,伤害的是消费者健康,丢失的是品牌信誉,最终毁灭的将是整个行业。规范美瞳行业,已经刻不容缓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鱼目岂可混珠?规范美瞳行业刻不容缓

2022-04-08 15:3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修饰眼睛的美瞳也成为越来越普遍的美妆用品。然而,据媒体调查,在美瞳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美瞳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眼睛健康等问题也逐渐浮现。如果你知道个别美瞳拿货价才9.9元,连代理商都不敢卖,是否还敢把这样的产品放入眼中?

深圳的一家美瞳专卖店(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当心美瞳变“毁瞳”

  美瞳作为直接接触眼球的产品,其安全性至关重要。因此,相关部门将美瞳归为第三类医疗器械,属于“对人体具有潜在危险,对其安全性、有效性必须严格控制的医疗器械”。而目前的美瞳市场上,许多商家资质存疑,小代理商更是几乎没有门槛;产品标准不一,医疗数值含糊不清;代理推广方式花样百出,为了吸引流量无所不用其极。【详细

  目前,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把美瞳默认为美妆产品,聚焦在美瞳的颜色、推广的好坏等,从化妆品的角度来看待和购买美瞳,没有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认知。这种认知偏差的形成,既与商家的误导营销有关,也与科普宣传的错误有关。【详细

  消费者要擦亮双眼

  劣质美瞳无法让消费者变美,也无法让行业变美,面对庞大的市场,除了到位的合规监管,笔者更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擦亮双眼,以严格的态度看待美瞳,认真了解美瞳的相关知识,纠正认知偏差,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科学认知,不给误导营销留有余地。【详细

  消费者自身,该为自己的健康多操一份心,多把一道关。如购买装饰性彩色平光隐形眼镜,应到具备角膜接触镜经营许可资格的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购买,并确认所购产品已经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书。莫被价格“美”到让人吃惊的美瞳所诱惑。【详细

  不能任由劣质产品鱼目混珠

  据报道,近5年来美瞳市场规模快速攀升,年复合增长率高达41%,2020年终端销售额超过200亿元。爱美之心人皆有之,但美的前提是要保证身体健康。引发眼表病变,影响角膜健康,劣质美瞳为害不浅。【详细

  如此庞大的市场,不能任由劣质产品鱼目混珠,危害人们的健康。对于缺乏资质的生产商、销售商,相关部门应依法加强监管,及时清除出市场。同时,行业也应加强自律。监管部门、商家和消费者都应该认识到,美瞳是一种医疗器械,只有用严格态度来对待美瞳,才能让我们在变美的同时保持健康。【详细

  (以上综合人民网、光明网、红网)

  V视角:

  @樱花麻麻:戴劣质美瞳可怕的后果,就是痛到怀疑人生!

  @风期限在凌晨:一分价钱一分货。

  @初又又yoyo :购买美瞳的时候,千万记得要选择正规渠道。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同为第三类医疗器械,一次性静脉输液针、骨板、血管支架谁都不敢乱用,而美瞳却是商家无资质就敢卖、消费者“心大”也敢买。长期以来的野蛮生长,让美瞳市场乱象丛生。鱼目混珠,伤害的是消费者健康,丢失的是品牌信誉,最终毁灭的将是整个行业。规范美瞳行业,已经刻不容缓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