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美瞳=医疗器械”,消费者要擦亮双眼

2022年04月08日 07:45   来源:红网   农丽阳

  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美瞳几乎成为像口红一样普遍的美妆用品。尤其是疫情发生后,美妆消费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眼妆品类成了支撑颜值经济的支点,美瞳需求因时而生。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美瞳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美瞳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眼睛健康等问题也逐渐浮现。(4月6日《法治日报》)

  谈起美瞳,不少女性并不陌生,尤其对于当下的年轻女性来说,美瞳已经成为日常的美妆产品之一。打开小红书,你能看到各色各样的“眼珠子”,漫画感、混血感、精灵款、欧美款……各种款式应有尽有。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美瞳就是窗前的彩色窗帘,既可点缀妆容,又可彰显个性。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曾在小说《普通人》里写道:“她的脸像一件科技产品,两只眼睛是闪烁的光标。”在所有美丽皆可人为的今天,这句话显得再写实不过,那闪烁着的光标,或许正是美瞳的反光。

  虽然美瞳越来越普遍,但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却几乎停滞不前。美瞳虽然具有装饰性,但它所属的软性角膜接触镜,其实属于等级和风险级别最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同样被列入这一级别的医疗器械还有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肾、人工肺等。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此类产品上市前需要通过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经营此类产品的商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然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把美瞳默认为美妆产品,聚焦在美瞳的颜色、推广的好坏等,从化妆品的角度来看待和购买美瞳,没有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认知。这种认知偏差的形成,既与商家的误导营销有关,也与科普宣传的错误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充斥于小红书、知乎等平台的美瞳科普文,不少自称资深的博主甚至品牌运营客服,对于美瞳材料的区分和介绍都是有失偏颇的,更有许多漏洞百出的分享被人们点赞、收藏,视若珍宝。不准确、不科学的营销话术看多了,消费者也就很难对美瞳形成科学的认知。

  未来几年,美瞳的经济赛道注定会越来越热闹,两颗眼珠的方寸之间,蕴藏着源源不断的利益角逐。但即便给美瞳披上“年轻消费者”“增长潜力”“颜值经济”等漂亮外衣,美瞳行业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劣质美瞳无法让消费者变美,也无法让行业变美,面对庞大的市场,除了到位的合规监管,笔者更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擦亮双眼,以严格的态度看待美瞳,认真了解美瞳的相关知识,纠正认知偏差,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科学认知,不给误导营销留有余地。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美瞳=医疗器械”,消费者要擦亮双眼

2022-04-08 07:45 来源:红网 农丽阳

  近年来,随着颜值经济的崛起,美瞳几乎成为像口红一样普遍的美妆用品。尤其是疫情发生后,美妆消费大打折扣,在此背景下,眼妆品类成了支撑颜值经济的支点,美瞳需求因时而生。然而,记者近日调查发现,在美瞳市场繁荣发展的同时,美瞳商家从业资质不明、劣质产品危害眼睛健康等问题也逐渐浮现。(4月6日《法治日报》)

  谈起美瞳,不少女性并不陌生,尤其对于当下的年轻女性来说,美瞳已经成为日常的美妆产品之一。打开小红书,你能看到各色各样的“眼珠子”,漫画感、混血感、精灵款、欧美款……各种款式应有尽有。如果说眼睛是心灵的窗户,那么美瞳就是窗前的彩色窗帘,既可点缀妆容,又可彰显个性。爱尔兰作家萨莉·鲁尼曾在小说《普通人》里写道:“她的脸像一件科技产品,两只眼睛是闪烁的光标。”在所有美丽皆可人为的今天,这句话显得再写实不过,那闪烁着的光标,或许正是美瞳的反光。

  虽然美瞳越来越普遍,但消费者对它的认知却几乎停滞不前。美瞳虽然具有装饰性,但它所属的软性角膜接触镜,其实属于等级和风险级别最高的第三类医疗器械,同样被列入这一级别的医疗器械还有植入式心脏起搏器、人工心脏瓣膜、人工肾、人工肺等。我国《医疗器械监督管理条例》规定,此类产品上市前需要通过安全性、有效性的评价,获得医疗器械注册证后方可生产、销售和使用。生产此类产品的厂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生产企业许可证》,经营此类产品的商家需要取得《医疗器械经营企业许可证》。

  然而,绝大多数的消费者还是把美瞳默认为美妆产品,聚焦在美瞳的颜色、推广的好坏等,从化妆品的角度来看待和购买美瞳,没有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认知。这种认知偏差的形成,既与商家的误导营销有关,也与科普宣传的错误有关。我们可以看到,充斥于小红书、知乎等平台的美瞳科普文,不少自称资深的博主甚至品牌运营客服,对于美瞳材料的区分和介绍都是有失偏颇的,更有许多漏洞百出的分享被人们点赞、收藏,视若珍宝。不准确、不科学的营销话术看多了,消费者也就很难对美瞳形成科学的认知。

  未来几年,美瞳的经济赛道注定会越来越热闹,两颗眼珠的方寸之间,蕴藏着源源不断的利益角逐。但即便给美瞳披上“年轻消费者”“增长潜力”“颜值经济”等漂亮外衣,美瞳行业依然有很长的一段路要走。劣质美瞳无法让消费者变美,也无法让行业变美,面对庞大的市场,除了到位的合规监管,笔者更希望每一位消费者都能擦亮双眼,以严格的态度看待美瞳,认真了解美瞳的相关知识,纠正认知偏差,建立“美瞳=医疗器械”的科学认知,不给误导营销留有余地。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