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取消公摊面积是大势所趋,但应循序渐进

2022年03月25日 1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商品房公摊面积是否应取消?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未提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引发社会关注。关于公摊面积的争议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再次提及该话题,持续引发热议。2019年住建部第一次就《规范》征求意见时,明确提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而最近两次征求意见,该条规定已消失不见。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邓浩/摄

  公摊面积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住建部2019年征求意见时提到“公摊面积伤民”,这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公摊面积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导致计算系数不统一、不透明。同样的建筑面积,有的是90%得房率,有的只有70%,有的甚至只有60%,究竟是怎么算的,算得准不准确,只能由开发商自说自话。而普通购房者对公摊面积缺乏深入了解与测算能力,一把尺子量不透,买房就像“开盲盒”。【详细

  购房者之所以对“公摊面积”积怨已久,主要不在于公摊面积的大小,而在于公摊面积不透明。于是,为公摊付的这部分购房款成了一笔糊涂账,信息的不对称可能让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不仅如此,与公摊面积相关的一些收费和收益也存在争议。比如,一些公摊面积是不供暖的,但取暖费是按照包含公摊部分的建筑面积收取;还比如,物业公司服务的是公共面积,基本不进行入户服务,可物业费还是按照建筑面积收取。此外,公摊面积的购房款和相关费用“摊”给了业主,而在很多小区,公摊面积所产生的收益比如广告费等却为开发商或物业所有,很多并未用于广大小区居民。【详细

  取消公摊面积要分步骤有序推进

  该如何打破人们对公摊面积计算的不信任,让大家明白付费,放心购房?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亦即不再对公摊面积支付购房款和计算取暖费等,不失为一计良策。按套内使用面积计算是国际通行做法,而我国住宅面积计算方式主要采用建筑面积或套内建筑面积。如果改为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计算,将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致性程度。更为重要的是,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既能解决套内建筑面积相同而住户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也能解决住户使用面积不透明问题。【详细

  道理并不复杂,但《规范》在相关表述上的变动,说明取消公摊面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譬如,已经购房的人默认了公摊面积,没有购房的人只为使用面积买单,会不会破坏现有的房价体系?公摊面积不是孤立的,还伴随物业费、取暖费、测绘费等具体支出,影响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等公共空间的保养维护,由此带来的利益冲突又该如何调整?如果公摊不计价,会不会导致开发商缩小公摊面积,影响居住体验?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尽管上述因素需要通盘考虑,但也不妨碍明确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分步骤有序推进。【详细

  堵住当前公摊面积带来的漏洞

  在立刻实现取消公摊面积并不现实的情况下,应当做好过渡工作。通过法律法规统一厘清“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等关键概念,明确公摊面积的范围,划定公摊面积的标准,明确公摊面积的产权归属,确定公摊面积维护的责任主体。各种操作方案和标准的拟定及出台,是当前取消公摊面积从“不现实”转为“现实”的前提。【详细

  应该看到,以建筑面积交易已经是多年形成的习惯,转变为以套内使用面积交易很难一蹴而就,可以分步骤、分阶段逐步进行调整。当务之急是,堵住当前公摊面积带来的漏洞,加大监管和审核力度,对公摊面积的设计和测量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细化,切实保障好广大购房者的利益。【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

  微言大义:

  @金刀王:就应该按照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计算,这样交易起来明明白白。

  @大设计狮喵小鱼:连公摊的“发源地”香港都已经取消了公摊……

  @小记阿者:先不说取消不取消的问题,先把公摊面积这笔“糊涂账”算清楚。

  @拾贰重楼:取消公摊是好事,但不能着急,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楼道、草坪等公共区域面积,否则可能会损害购房者权益。  

  @壹塲遇见:建议先从物业费和暖气费开始改革。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住房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糊涂账的公摊面积,显然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当说,取消公摊面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取消公摊面积也应精准施策,循序渐进,避免因操之过急而考虑不周,要通过持续科学优化和细化政策法规,稳步推进相关改革,保障好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取消公摊面积是大势所趋,但应循序渐进

2022-03-25 12: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商品房公摊面积是否应取消?近日,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发布关于《住宅项目规范》(以下简称《规范》)第三次公开征求意见的通知,其中未提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引发社会关注。关于公摊面积的争议长期以来一直存在,今年全国两会上,多名代表委员再次提及该话题,持续引发热议。2019年住建部第一次就《规范》征求意见时,明确提到“住宅建筑应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而最近两次征求意见,该条规定已消失不见。

中国经济网资料图 邓浩/摄

  公摊面积不能是一笔糊涂账

  住建部2019年征求意见时提到“公摊面积伤民”,这应该说是一个不争的事实。原因在于,公摊面积缺乏法律依据和制度约束,导致计算系数不统一、不透明。同样的建筑面积,有的是90%得房率,有的只有70%,有的甚至只有60%,究竟是怎么算的,算得准不准确,只能由开发商自说自话。而普通购房者对公摊面积缺乏深入了解与测算能力,一把尺子量不透,买房就像“开盲盒”。【详细

  购房者之所以对“公摊面积”积怨已久,主要不在于公摊面积的大小,而在于公摊面积不透明。于是,为公摊付的这部分购房款成了一笔糊涂账,信息的不对称可能让消费者权益受到损害。不仅如此,与公摊面积相关的一些收费和收益也存在争议。比如,一些公摊面积是不供暖的,但取暖费是按照包含公摊部分的建筑面积收取;还比如,物业公司服务的是公共面积,基本不进行入户服务,可物业费还是按照建筑面积收取。此外,公摊面积的购房款和相关费用“摊”给了业主,而在很多小区,公摊面积所产生的收益比如广告费等却为开发商或物业所有,很多并未用于广大小区居民。【详细

  取消公摊面积要分步骤有序推进

  该如何打破人们对公摊面积计算的不信任,让大家明白付费,放心购房?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亦即不再对公摊面积支付购房款和计算取暖费等,不失为一计良策。按套内使用面积计算是国际通行做法,而我国住宅面积计算方式主要采用建筑面积或套内建筑面积。如果改为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计算,将提高我国工程建设标准与国际通行做法的一致性程度。更为重要的是,以套内使用面积进行交易,既能解决套内建筑面积相同而住户使用面积不同的问题,也能解决住户使用面积不透明问题。【详细

  道理并不复杂,但《规范》在相关表述上的变动,说明取消公摊面积并没有想象中那么简单,可能会面临各种各样的阻力。譬如,已经购房的人默认了公摊面积,没有购房的人只为使用面积买单,会不会破坏现有的房价体系?公摊面积不是孤立的,还伴随物业费、取暖费、测绘费等具体支出,影响电梯井、管道井、楼梯间等公共空间的保养维护,由此带来的利益冲突又该如何调整?如果公摊不计价,会不会导致开发商缩小公摊面积,影响居住体验?改革是一个复杂的系统性过程,尽管上述因素需要通盘考虑,但也不妨碍明确改革方向,因地制宜分步骤有序推进。【详细

  堵住当前公摊面积带来的漏洞

  在立刻实现取消公摊面积并不现实的情况下,应当做好过渡工作。通过法律法规统一厘清“建筑面积”“套内面积”“公摊面积”等关键概念,明确公摊面积的范围,划定公摊面积的标准,明确公摊面积的产权归属,确定公摊面积维护的责任主体。各种操作方案和标准的拟定及出台,是当前取消公摊面积从“不现实”转为“现实”的前提。【详细

  应该看到,以建筑面积交易已经是多年形成的习惯,转变为以套内使用面积交易很难一蹴而就,可以分步骤、分阶段逐步进行调整。当务之急是,堵住当前公摊面积带来的漏洞,加大监管和审核力度,对公摊面积的设计和测量标准进行统一、规范、细化,切实保障好广大购房者的利益。【详细

  (以上综合经济日报、南方日报、深圳特区报)

  微言大义:

  @金刀王:就应该按照房屋的实际使用面积计算,这样交易起来明明白白。

  @大设计狮喵小鱼:连公摊的“发源地”香港都已经取消了公摊……

  @小记阿者:先不说取消不取消的问题,先把公摊面积这笔“糊涂账”算清楚。

  @拾贰重楼:取消公摊是好事,但不能着急,必须完善相关制度,切实保障楼道、草坪等公共区域面积,否则可能会损害购房者权益。  

  @壹塲遇见:建议先从物业费和暖气费开始改革。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在住房领域精准提供基本公共服务,是去年底中央经济工作会议提出的工作要求之一。长期以来都是糊涂账的公摊面积,显然已远远落后于时代的发展。应当说,取消公摊面积是大势所趋、人心所向。但改革往往牵一发而动全身,不可能一蹴而就。取消公摊面积也应精准施策,循序渐进,避免因操之过急而考虑不周,要通过持续科学优化和细化政策法规,稳步推进相关改革,保障好广大购房者的合法权益。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