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据媒体报道,近段时间以来,一些机构和单位以新职业的职业资格、职业技能等级等名义,随意举办培训、评价、发证活动,乱收费、滥发证。还有一些机构和单位虚假或夸大宣传,甚至假冒权威机构名义组织培训、评价、颁发证书等,社会对此反映强烈。日前,人社部发布通知称,将对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进行专项治理。
某行业从业资格证书(图片来源:视觉中国)
“山寨证书”为何泛滥
人社部此次重拳治理“山寨证书”,是国家职业技能等级评价“放管服”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自2014年以来,国务院分多批取消400多项职业资格,同时将相关人才评价权下放至用人单位和社会组织,由此带来的求职便利与创业热情有目共睹。随着经济的转型发展,尤其是新职业的不断出现,职业资格认定的需求大量产生。加之相较于新职业身份被盖章认证的速度,相应的资质要求等规范文件出台具有一定的迟滞性,这就为一些单位和机构提供了不小的“讲故事”空间。乱收费、胡考试、滥发证等现象也愈演愈烈。【详细】
一个巴掌拍不响,“山寨证书”泛滥,买方心理值得玩味。想抄近路、走捷径,少劳甚至不劳而获,想不上当都难。证书“含金”越高,职业越有“钱途”,这是铁律。如果个人不努力、不发奋,没技术、没技能,一张证怎么可能帮你驰骋职场?别说“山寨证书”,就算真证,那又如何?文凭不能代表水平、学历不等于能力,求职找工作,要证书更要水平与能力,不能把所有希望寄托在薄薄的纸上。【详细】
不能放任“山寨证书”乱象“添堵”
“山寨证书”的供应商分两种情况:第一种是“正厂”出“孬货”,就是培训机构、评价机构本身是合法成立的机构,但在经营过程中打擦边球,什么新职业出现,就赶鸭子上架,弄个职业培训,收一点钱,发一张证明;第二种是纯属骗钱游戏,公司是骗子公司、培训是骗人把戏,交钱就发证,等到报名者发现上当时,他们早就作鸟兽散,换个地方故伎重演了。对于第一种情况,可以采取一些常态化管理措施,比如“黑名单”制度,予以警示、约束,而对第二种情况,则必须重拳出击,一旦发现这种公司,就要警惕,必要时要重拳出击,不给他们存活的机会。【详细】
不论是下放相关人才评价权,还是开展技术技能类“山寨证书”专项治理行动,种种举措都是有关部门在深化“放管服”改革、推动人才分类评价制度不断完善的背景下,努力为人才成长、保护就业创业活力提供更宽广空间,也是市场化、社会化人才技能评价机制改革的必然趋势。如果“山寨证书”乱象丛生,必然会损害职业技能等级认定工作的权威性,给相关行业人才准入和人才评价机制带来混乱和冲击。好经不能被念歪,不能让“山寨证书”乱象给放权改革“添堵”。【详细】
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如何构建
严厉打击之下,“山寨证书”乱象或将不复存在,不过其背后的社会声音和需求值得正视。信奉“少一证不如多一证”的求职者会感到困惑,在激烈竞争的环境中,拿什么证明自身的技能水平与能力?相对应地,对用人单位来说,如果没有证书可查验,那么如何高效率地筛选应聘者?归根结底,这是技能人才多元化评价体系构建的问题。此外,“考证热”也在一定程度上折射出劳动者参加职业技能培训的需求。考证、培训被大多数劳动者寄予提高专用性人力资本,进而提高收入的朴素愿望。【详细】
有关方面不仅要整治不良苗头和问题,还应给予更多专业性指导,着力探索适应市场化、社会化的治理方式,建立起政府部门指导、公众或第三方监督、行业良性竞争“自净”、有进有出的动态惩戒机制等人才评价和监督体系。职业证书是对相关行业从业者的技能认可,某种意义上看,培训和发证的秩序与公平,关乎劳动的意义、奋斗的意义。让每一个劳动者的努力被尊重、被赋予意义,让每一个劳动者都能在公平竞争中实现“自我增值”,也是相关改革的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以上综合光明日报、工人日报、广州日报)
微言大义:
@爱自己大胆爱:十年前,我在学校交了几百,考了几个证,结果都是假的……
@姚肴微博:啥协会都出来弄个证,是该治治了。
@阿拉蕾027:要通过权威发布让公众方便准确地查询到各类考证信息。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长期以来乱象丛生的“山寨证书”,看似不起眼,实则贻害无穷,必须予以重拳打击。信息发达的今天,应充分利用互联网、大数据等技术成果赋能监管体系,让“山寨证书”无所遁形。有关部门不仅要及时开展专项治理,更要建立长效机制,常抓不懈。对于“山寨证书”这样的顽瘴痼疾,只有长治,才能久安。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