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国家“团购”挤水分,让百姓用得上好药

2022年01月1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要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最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同时也考验着业内各方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期待带量采购这个“小切口”能够牵引相关改革,促使生产流通、价格形成、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供应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

  老话讲,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因“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等“砍价金句”走红的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已成功通过试用期,正式就任福建省医保局药械采购监管处处长。这赢得了网友们一片赞誉。

  医保谈判“得民心”,正是我国不断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的缩影。三批集采次次瞄准“用药痛点”,400余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约50%;医保谈判再纳新药好药,首次为高值罕见病救命药“亮绿灯”;集采高值医用耗材再度“发力”,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2021年,医药领域交出的“民生账本”可圈可点,这背后“增”的是民生福利,“减”的是百姓负担。

  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和医保基金购买的需求侧,一头连着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的供给侧。集中带量采购,也就是国家“团购”,通过以量换价,挤压药品虚高“水分”,减轻患者负担。另外,带量采购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有公平公开公正的规则。谈判结果自然是多方共赢。与此同时,带量采购挤掉了流通过程中的灰色费用空间,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

  当然,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此,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不论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还是“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抑或是“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加强监管”,每一项对应的都是民生关切,旨在让老百姓用得起药,用得上好药。

  近日,湖北牵头19省联盟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开标,采购规模近100亿元。最终97家企业、111个产品中选,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2.27%,最大降幅82.63%。据19省联盟年度需求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26亿元。应当看到,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从最初的化药集采,到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制剂集采,再到中成药集采,构建出了全方位推进医药集中采购改革的“拼图”。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集采中选意味着拥有巨大市场用量,只要确保产品质量与供应,严格履约,实现盈利有保障。以前,由于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家的产品差不多。今后在新采购方式、新竞争形式下,企业必须做好药品研发,布局好产品管线,管理好供应链,才能在集采中胜出。而且,中选企业一旦出现违约,将会被依法依规处理,这也是对诚信经营企业的尊重和保护。

  我国人口世界最多,参保人数世界最多,而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要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最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同时也考验着业内各方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期待带量采购这个“小切口”能够牵引相关改革,促使生产流通、价格形成、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供应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健康中国,不让一个人掉队

     善用医保卡已成民众须谨守的红线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国家“团购”挤水分,让百姓用得上好药

2022-01-1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要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最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同时也考验着业内各方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期待带量采购这个“小切口”能够牵引相关改革,促使生产流通、价格形成、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供应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

  老话讲,天地之间有杆秤,那秤砣是老百姓。因“你们是不是已经尽到最大的努力了”“每一个小群体都不应该被放弃”等“砍价金句”走红的国家医保局谈判代表张劲妮,已成功通过试用期,正式就任福建省医保局药械采购监管处处长。这赢得了网友们一片赞誉。

  医保谈判“得民心”,正是我国不断推进药品和高值医用耗材集中带量采购改革的缩影。三批集采次次瞄准“用药痛点”,400余个拟中选产品平均降价约50%;医保谈判再纳新药好药,首次为高值罕见病救命药“亮绿灯”;集采高值医用耗材再度“发力”,人工关节平均降价82%……2021年,医药领域交出的“民生账本”可圈可点,这背后“增”的是民生福利,“减”的是百姓负担。

  医药价格和招标采购,一头连着人民群众看病就医和医保基金购买的需求侧,一头连着医药产业和医疗服务的供给侧。集中带量采购,也就是国家“团购”,通过以量换价,挤压药品虚高“水分”,减轻患者负担。另外,带量采购是建立在公平竞争基础上的:企业自主决定是否参与,有公平公开公正的规则。谈判结果自然是多方共赢。与此同时,带量采购挤掉了流通过程中的灰色费用空间,也促进了医药企业将更多精力投入到产品研发、提高质量上。

  当然,保障和改善民生没有终点,只有连续不断的新起点。为此,近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提出,要推动集中带量采购常态化、制度化并提速扩面,持续降低医药价格,让患者受益。不论是“以慢性病、常见病为重点,继续推进国家层面药品集采”,还是“对群众关注的骨科耗材、药物球囊、种植牙等分别在国家和省级层面开展集采”,抑或是“保证中选药品和耗材长期稳定供应,加强监管”,每一项对应的都是民生关切,旨在让老百姓用得起药,用得上好药。

  近日,湖北牵头19省联盟中成药集中带量采购开标,采购规模近100亿元。最终97家企业、111个产品中选,中选价格平均降幅42.27%,最大降幅82.63%。据19省联盟年度需求量测算,预计每年可节约药品费用超过26亿元。应当看到,集中带量采购改革从最初的化药集采,到高值医用耗材、生物制剂集采,再到中成药集采,构建出了全方位推进医药集中采购改革的“拼图”。

  值得一提的是,对于医药企业来说,集采中选意味着拥有巨大市场用量,只要确保产品质量与供应,严格履约,实现盈利有保障。以前,由于行业低水平重复建设,各家的产品差不多。今后在新采购方式、新竞争形式下,企业必须做好药品研发,布局好产品管线,管理好供应链,才能在集采中胜出。而且,中选企业一旦出现违约,将会被依法依规处理,这也是对诚信经营企业的尊重和保护。

  我国人口世界最多,参保人数世界最多,而我国仍是发展中国家,要用有限的医保资源满足最多人口的基本需求,不仅是一道世界难题,同时也考验着业内各方的勇气决心和责任担当。期待带量采购这个“小切口”能够牵引相关改革,促使生产流通、价格形成、医保支付、质量监管、供应保障、合理使用等政策有效衔接,从而更好地满足人们的用药需求。(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健康中国,不让一个人掉队

     善用医保卡已成民众须谨守的红线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