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以高质量培训促使能工巧匠“百花齐放”

2022年01月11日 10: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入一行、学一行,进而钻一行、爱一行,职业技能培训都是绕不过去的一关。跟上时代节奏、把握发展脉搏,劳动者才能更好地端稳致富“金饭碗”。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中,必将有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有技能,好就业。近日,《“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对未来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有益于帮助劳动者练就一身真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技能支撑。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迭代,一个劳动者很难一成不变地靠一门技术受用一辈子。不学习、不充电,原有的技能很可能会过时,甚至被淘汰。就像弹棉花手艺人、补锅匠、寻呼转接员等职业,今天的年轻人估计鲜有人知。入一行、学一行,进而钻一行、爱一行,职业技能培训都是绕不过去的一关。跟上时代节奏、把握发展脉搏,劳动者才能更好地端稳致富“金饭碗”。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全国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1亿人次,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全国7.5亿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达5800万人。但因为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待遇不高,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较低。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用工地,制造业普遍面临熟练工和技能人才紧缺的情况。“招工难,招年轻人更难”,归根结底还是工资待遇不高、发展前景不广。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上还是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偏见,“蓝领”变“金领”的进阶之路并不顺畅。扩大激励保障,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关注,都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以及一些地方着力打通“大国工匠”的职称晋升通道,全社会对“人才”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工人教授”“农民教授”不断涌现,很多“快递小哥”有了职称,一项项政策红利下,技能人才百花齐放,助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十四五”时期,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及职业技能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既要契合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技能人才队伍,还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组织实施政府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培训的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有助于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

  不过,培训不能唱“独角戏”,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术,企业最有发言权。《规划》首次提出了产训结合的理念和举措,就是要发挥好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提高职业、技工院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

  全面发展的社会,离不开掌握全面技能的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中,必将有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大规模开展职业能力培训

     职业培训券是劳动者的“充电桩”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以高质量培训促使能工巧匠“百花齐放”

2022-01-11 10:27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入一行、学一行,进而钻一行、爱一行,职业技能培训都是绕不过去的一关。跟上时代节奏、把握发展脉搏,劳动者才能更好地端稳致富“金饭碗”。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中,必将有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

  “存粮千斗,不如一技在手。”有技能,好就业。近日,《“十四五”职业技能培训规划》(以下简称《规划》)正式印发,对未来我国职业技能培训工作提出新要求、作出新部署。这是我国首次编制国家级职业技能培训五年专项规划,有益于帮助劳动者练就一身真本领,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人才、技能支撑。

  活到老,学到老。知识经济时代,社会发展日新月异,科学技术不断迭代,一个劳动者很难一成不变地靠一门技术受用一辈子。不学习、不充电,原有的技能很可能会过时,甚至被淘汰。就像弹棉花手艺人、补锅匠、寻呼转接员等职业,今天的年轻人估计鲜有人知。入一行、学一行,进而钻一行、爱一行,职业技能培训都是绕不过去的一关。跟上时代节奏、把握发展脉搏,劳动者才能更好地端稳致富“金饭碗”。

  职业技能培训是提升劳动者就业创业能力、缓解结构性就业矛盾、促进扩大就业的重要举措。“十三五”时期,全国共组织开展补贴性职业技能培训近1亿人次,技术工人队伍已成为支撑中国制造、中国创造的重要力量。当前,在全国7.5亿就业人员中,技能劳动者超过2亿人,高技能人才达5800万人。但因为总量不足,结构不优,待遇不高,重点就业群体的就业创业能力与用人单位需求存在差距。

  一个不容忽视的现象是,年轻人从事一线蓝领工作的意愿较低。特别是在珠三角、长三角等主要用工地,制造业普遍面临熟练工和技能人才紧缺的情况。“招工难,招年轻人更难”,归根结底还是工资待遇不高、发展前景不广。由于我国的职业教育发展历史欠账较多,社会上还是存在“重学历轻能力”的偏见,“蓝领”变“金领”的进阶之路并不顺畅。扩大激励保障,拓展技能人才职业发展空间,不断提升全社会对技能人才的重视和关注,都是亟需解决的现实问题。

  事实上,近年来,随着一系列职业技能大赛的举办,以及一些地方着力打通“大国工匠”的职称晋升通道,全社会对“人才”的认识正在发生变化。“工人教授”“农民教授”不断涌现,很多“快递小哥”有了职称,一项项政策红利下,技能人才百花齐放,助推中国经济蓬勃发展。

  “十四五”时期,产业升级、经济结构调整步伐加快,对劳动者的素质及职业技能培训提出了更高要求。开展职业技能培训,既要契合产业结构升级,不断壮大创新型、应用型、技能型的技能人才队伍,还要进一步提高劳动者素质。根据《规划》,“十四五”时期,我国将组织实施政府补贴性培训7500万人次以上,其中农民工职业技能培训3000万人次以上,培训的供给能力将进一步提升。高质量培训促进高质量就业,有助于技能人才实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的梦想。

  不过,培训不能唱“独角戏”,市场上需要什么样的产品和服务,企业需要什么样的人才和技术,企业最有发言权。《规划》首次提出了产训结合的理念和举措,就是要发挥好企业的培训主体作用,提高职业、技工院校培训内容的针对性,引导各类培训机构健康有序发展,推动职业技能培训扩容提质。

  全面发展的社会,离不开掌握全面技能的各行业、各领域人才。在劳动光荣、技能宝贵、创造伟大的时代风尚中,必将有更多“技能改变人生”的精彩故事。(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大规模开展职业能力培训

     职业培训券是劳动者的“充电桩”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