掩耳盗铃式的“拍照搜题”App早该下线

2021年12月15日 15: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教育部近日印发通知,对加强教育App管理推动与“双减”政策衔接提出明确要求。对于提供和传播“拍照搜题”等惰化学生思维能力、影响学生独立思考、违背教育教学规律的不良学习方法的作业App,暂时下线。整改到位并经省级教育行政部门审核后,方可恢复备案;未通过审核的,撤销备案。    

  

教育部网站相关通知页面截图

  教育就是要学生养成良好习惯

  近年来,各种拍照搜题App野蛮生长,争议也持续升温:有人认为,答案“秒出”,容易让学生产生依赖心理;也有人认为,App只是提供了解题思路,对提高学习效率是有益的。在笔者看来,教育部一锤定音将其明确为“不良学习方法”,不仅准确,也很有必要。

  且看其三大罪状:其一,叶圣陶说:“什么是教育?简单一句话,就是要养成良好习惯。”大多数小孩子正处于培养意志力的关键阶段,当辅助软件成为他们眼中的解题“神器”、作业“救星”,难免弱化他们“一定弄懂”的决心。其二,拍照搜题出示的答案往往很简单,不能有效引导学生思考定理、原理和解题思路之间的关系,学生自以为看懂了,但也难免影响举一反三能力。其三,拍照搜题有助于应付作业,但也让老师无法掌握学生的真实水平,造成教学失准、失焦,有违教育教学规律。【详细

  “拍题神器”助长学生惰性思维

  “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这条格言道出了学习的真谛。就学习的科学逻辑而言,破解题目的过程是对所学知识的“实弹演练”,其结果可用于检验学生知识掌握的情况。这个过程一定是不轻松的,但却无比重要。因为通过“问”与“答”,学生的知识储备完成了从“入眼”到“入脑”的完整体系。然而,一些作业App“题目一拍就能出答案”,学生不用思考便可轻松完成作业,不利于其对知识的消化吸收。

  是诲人不倦还是“毁人不倦”,拍照搜题等作业App看似是给答题按下了快进键,却也忽略了学习应有的苦心孤诣——没有答题的头脑风暴,哪来答案的水落石出?倘若靠拍照解决问题变得习以为常,试问考场信不信这套行为准则?“双减”之下减的可不是思考问题的能力。【详细

  搜题也可能是学生“求懒”。正如教育部所担忧的,“拍照搜题”App让学生获取答案更容易了。本来绞尽脑汁也想不出来的题目瞬间就有了参考答案,失去了自我独立思考的过程,课堂上学生可能就不会专注听老师的讲解。此外,据媒体报道,“拍题神器”平均准确率不足60%,即便仅作为参考,其价值也存疑。今年,“拍照搜题”App甚至还卷入了高考之中,可见其监管也有一定缺位。如今,各方资本纷纷涌入在线教育的市场,越是宣传高效的学习方式越有可能助长学生的惰性思维,教育部的这盆冷水泼的可谓恰当其时。【详细

  教育类App不妨推出“青少年模式”

  学而时习之,“学习”就是一个“学”与“习”的过程:学得新知识,温习旧知识。“拍照搜题”类App,只是让学生当一回“搬运工”,从网络搬到作业本,大多数学生并未加以思考、探究。这种操作,学生既没有学到新知识,也没有温习旧知识,意义何在?不但没有得到启发,反而养成偷懒的不良习惯,一遇到难题,就想上网找答案,照抄了事,这种路径依赖对培养学生独立思考精神是非常有害的,应予整治。【详细

  在这一点上,“拍照搜题”类App不妨借鉴短视频、游戏平台的做法,在实行实名认证的基础上,有针对性地推出“青少年模式”,在时长、功能等方面对学生的使用行为进行规范。一方面,根据题目的难易程度进行分类,简单的题目不显示答案,复杂的题目则变“授人以鱼”为“授人以渔”,给出思路让学生自主解题,帮助学生养成自己动脑思考的习惯;另一方面,对于学生用户每天的使用时长、搜题数量予以限制,避免其形成惰性,过度依赖外界工具。广大家长也要正确对待和使用“拍照搜题”类App,面对孩子求助时尽可能让孩子自己思考,在冥思苦想之后体会豁然开朗的喜悦,而不是将孩子一味推给手机。【详细

  (以上综合法治日报、南方日报、广州日报、南方网、红网) 

  微言大义: 

  @流浪的人群:我觉得不应该让App教,应该让孩子独立完成学习。

  @海雨楼兰:关键是好多学生确实没有自制力,都不去思考了,直接抄网上的答案。

  @星辰HE大海:一个工具没有好坏的,主要还是看谁用。

  @我叫张丫丫:说得对,以前上学的时候哪有这么多花里胡哨的软件,手机都不是智能机。不懂的就留着去学校问老师,或者自己琢磨,这才是真正学到脑子里。

  @小专属昵称:那孩子有不会的题想请教家长,家长也不会怎么办?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学而不思则罔。“拍照搜题”类App固然为学生学习提供了便利,却违背了教学规律,不仅弱化了学生的思考能力,更会助长“抄作业”之风,无异于掩耳盗铃。教育的意义贵在“教学相长”,没有“学”的过程,就无法反馈“教”的成果。新技术催化新应用是大势所趋,但是教育类App的设计、经营者,在眼馋教育市场这块“大蛋糕”的同时,不妨多多思考如何“教学”,从“授人以渔”的角度改进技术、优化功能,从而真正提升教育质量,助推行业发展。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掩耳盗铃式的“拍照搜题”App早该下线

2021-12-15 15:0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