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中经评论:取消“超前点播”是真诚之举

2021年10月10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想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谁能替用户多考虑一点,用户对它的“好感度”自然就能涨一点。

  10月4日中午,爱奇艺视频平台宣布即日起正式取消剧集超前点播,同时取消会员可见的内容宣传贴片。这条“官宣”微博短时间内便获得大量网友点赞支持,还有网友称希望各家视频平台“内卷起来”。随后,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也相继宣布取消剧集超前点播。消息甫一传出,网友便纷纷表示“喜大普奔”。

  此次视频平台主动取消“超前点播”,是顺应消费者意愿的真诚之举,也是对自身提供的服务抱有自信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超前点播”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备受争议。超前点播始于2019年,在当年年底播出影视剧《庆余年》时,与剧情一起引发热议的还有视频网站推出的“超前点播”服务,即VIP会员可用3元的价格点播新一集,或者多付50元始终多看6集。有网友指责视频平台,认为“超前点播”模式相当于先骗用户“上车”,再逐步拆分会员的权益,然后让用户花钱将这部分权益“赎”回去,实在太“鸡贼”。还有用户因认为“超前点播”模式侵犯了自身的会员权益而将视频平台告上法庭。

  此前,很多热门剧集的播放权往往会被某一家视频平台买断,是否超前点播、超前点播多少集都由平台说了算,用户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被随意拿捏。可见,“超前点播”非但不合理,而且不公平。长此以往,用户难免因感到厌倦而离开。

  其实,视频网站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无可厚非,但总盯着同一批用户“薅羊毛”,是得不到用户“好感度”的,“超前点播”显然不是赚钱的上策。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应当建立在遵守商业道德、尊重用户感受、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如何在追求商业变现的同时平衡好用户体验,始终是视频平台需要解答的问题。应当说,视频平台主动与“超前点播”模式“解除绑定”,能做出这样的改变,确实是下了不小的“决心”,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从长期考虑,平台也是时候让短期的商业利益为用户体验“让路”了。

  前不久,针对视频平台VIP会员服务和超前点播机制问题,中消协公开发文回应,希望各视频平台经营者认真自查,主动整改,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依法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真正在完善用户体验方面下功夫,让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得到质价相符的应有回馈。

  这提醒各大视频平台,要想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谁能替用户多考虑一点,用户对它的“好感度”自然就能涨一点。眼下,部分视频平台已经迈出了“少一些套路”的第一步,接下来,如果能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不断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想必就会走得更远更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超前点播,套路连着套路就是弯路

     超前点播套路多,平台吃相真难看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中经评论:取消“超前点播”是真诚之举

2021-10-10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评论员臧梦雅认为,要想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谁能替用户多考虑一点,用户对它的“好感度”自然就能涨一点。

  10月4日中午,爱奇艺视频平台宣布即日起正式取消剧集超前点播,同时取消会员可见的内容宣传贴片。这条“官宣”微博短时间内便获得大量网友点赞支持,还有网友称希望各家视频平台“内卷起来”。随后,腾讯、优酷等视频网站也相继宣布取消剧集超前点播。消息甫一传出,网友便纷纷表示“喜大普奔”。

  此次视频平台主动取消“超前点播”,是顺应消费者意愿的真诚之举,也是对自身提供的服务抱有自信的一种体现。

  事实上,“超前点播”自诞生以来便一直备受争议。超前点播始于2019年,在当年年底播出影视剧《庆余年》时,与剧情一起引发热议的还有视频网站推出的“超前点播”服务,即VIP会员可用3元的价格点播新一集,或者多付50元始终多看6集。有网友指责视频平台,认为“超前点播”模式相当于先骗用户“上车”,再逐步拆分会员的权益,然后让用户花钱将这部分权益“赎”回去,实在太“鸡贼”。还有用户因认为“超前点播”模式侵犯了自身的会员权益而将视频平台告上法庭。

  此前,很多热门剧集的播放权往往会被某一家视频平台买断,是否超前点播、超前点播多少集都由平台说了算,用户在没有其他选择的情况下,很容易就会被随意拿捏。可见,“超前点播”非但不合理,而且不公平。长此以往,用户难免因感到厌倦而离开。

  其实,视频网站探索新的商业模式无可厚非,但总盯着同一批用户“薅羊毛”,是得不到用户“好感度”的,“超前点播”显然不是赚钱的上策。互联网平台商业模式创新,应当建立在遵守商业道德、尊重用户感受、不违反相关法律法规的基础之上,而不能以牺牲用户体验为代价。

  如何在追求商业变现的同时平衡好用户体验,始终是视频平台需要解答的问题。应当说,视频平台主动与“超前点播”模式“解除绑定”,能做出这样的改变,确实是下了不小的“决心”,需要很大的“勇气”。而从长期考虑,平台也是时候让短期的商业利益为用户体验“让路”了。

  前不久,针对视频平台VIP会员服务和超前点播机制问题,中消协公开发文回应,希望各视频平台经营者认真自查,主动整改,少一些套路、多一些真诚,依法承担应尽义务和责任,切实保障消费者合法权益,真正在完善用户体验方面下功夫,让消费者花的每一分钱,都能得到质价相符的应有回馈。

  这提醒各大视频平台,要想赢得更多消费者的青睐,就要从消费者的角度出发设计产品,为其提供更为优质的服务体验。谁能替用户多考虑一点,用户对它的“好感度”自然就能涨一点。眼下,部分视频平台已经迈出了“少一些套路”的第一步,接下来,如果能持续提升用户体验,不断满足用户的多元需求,想必就会走得更远更稳。(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臧梦雅)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超前点播,套路连着套路就是弯路

     超前点播套路多,平台吃相真难看

(责任编辑:李焱)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