克服劳动力供给瓶颈 推动服务业发展

2021年10月04日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企业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强化经营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还要持续创新服务产品,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如此,我国服务业方能走出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两难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天地。

  又是一年国庆长假,人们寻找诗和远方的消费模式开启。“吃住行游购娱”等一系列服务消费活动正是我国服务业发展的缩影。近年来,我国服务业发展已经进入“快车道”。尽管受到疫情影响,服务业依然有力有序复苏,发展势头良好。统计数据显示,今年上半年服务业增加值占国内生产总值的比重为55.7%,对国民经济增长的贡献率达53.0%。

  我国服务业加快发展的原因可以归结为三点。一是产业结构演进的内在规律。随着经济不断发展,第一产业、第二产业比重相对稳定,服务业的作用日益增加。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为服务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服务业的繁荣也反过来促进第一产业和第二产业发展。二是居民收入的稳步提高。居民收入提高是服务业发展最为强劲的动力因素,也是服务业发展的“能量源”。居民收入持续增加,必然对各类生活性服务业产生更多需求,而居民对物质商品品质的追求,也会带动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三是互联网信息技术的快速发展。互联网信息技术让服务消费可以随时随地且方便快捷地进行,尤其能够适应新冠肺炎疫情防控常态化下的需要,这也是服务业发展的“助推器”。

  服务业发展前景广阔,这一点毋庸置疑。但也应看到,目前服务业发展还面临着劳动力供给瓶颈。不同于物质商品有形可见并可由机器规模化生产,服务商品多是无形的。服务的消费和生产过程具有统一性,由劳动者直接的脑力劳动和体力劳动来完成。劳动力要素是服务业发展的关键性生产要素,服务业发展自然受制于劳动力要素的供给状况。

  生产性服务业为生产创新发展服务,包括科技服务、节能环保服务、信息化建设服务、金融服务、管理咨询服务等,多是知识密集型产业。这些产业专业性强,对劳动力的质量要求比较高。因而,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需要更多高素质、专业化的人才。但当前人才供给和市场需求还不完全匹配,生产性服务业人才缺口比较明显。另一方面,生活性服务业为方便人们生活供给服务商品,比如旅游休闲、康养保健、家政保洁、养老育幼等,虽然也要求一定的专业技能,但大多数人经过一定的培训就能够胜任。因此,生产性服务业的发展更多地受制于劳动力供给。与此同时,尽管很多人已经走出了生活服务就是“伺候人”的认识误区,摈弃了择业偏见,但由于劳动力数量整体减少,生活性服务业的用工紧张也依然比较明显。

  当然,无论是解决生产性服务业专业人才缺乏还是缓解生活性服务业用工紧张,最重要的一个手段就是提高工资。高工资对劳动者而言是高收入,但对服务企业而言则是较高的劳动力成本。这就要求企业一方面要利用信息化、网络化和智能化手段,提高生产效率,强化经营成本控制;另一方面还要持续创新服务产品,给消费者提供良好的消费体验,进一步提高服务业增加值。如此,我国服务业方能走出劳动力供给不足和劳动力成本上升的两难困境,迎来新的发展天地。(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主要路径

     多举措有效促进服务业的发展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

克服劳动力供给瓶颈 推动服务业发展

2021-10-04 07:00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