党的十八大以来,我国服务业发展规模和水平不断提高,连续跨越“增加值占GDP比例超二产、超50%”的两大里程碑,服务业的主导产业地位逐步确立,成为经济发展的主动力和经济平稳运行的“压舱石”。但从创新、智能、标准、融合、绿色、协调、开放、惠民等质量效益维度看,我国服务业发展仍存在明显的堵点和短板,与发达国家服务业增加值占GDP比例75%左右的水平相比,仍有很大发展空间,尤其是现代服务业与工农业融合发展的空间更大。
要加快服务业转型、提质与创新发展。紧紧抓住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战略机遇,立足“换道超车”,而不是模仿型的“弯道超车”,对接市场需求,强化自主研发能力和颠覆性的新技术突破,全面增强服务业的国际创新力和竞争力。具体可聚焦三个方面:一是提升生产性服务业价值链。推进生产性服务业向专业化、高端化、数字化、平台化、多链融合化和产业集群化的方向延伸。二是加快生活性服务业转型。促进生活性服务业向标准化、精细化、便捷化、多样化、特色化和品牌化转变。三是加大服务业态和模式创新力度。引导平台经济、共享经济、体验经济、数字经济等新模式有序发展。
要促进服务业与制造业、农业深度融合发展。加强产业融合的顶层设计,发挥政府引导作用,充分调动市场主体的积极性和创造性,同向发力,形成合力,打造融合发展的新企业、新经济和新区域。要着力于推动现代服务业与先进制造业相融相长、耦合发展;推动现代服务业与乡村产业振兴融合,积极发展乡村休闲旅游、教育科普、文化创意、农村电商等业态,提升农业经济及其生活、生态功能,实现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推动服务业内部业态融合。
要构建层次清晰、联动发展的服务业空间新格局。围绕主体功能定位和国土空间规划,加快构建与我国人口布局、城镇布局以及工农业布局相适宜的服务业空间新格局。一是围绕国内区域城市群建设和自贸区(港)建设,打造综合型、国家级的现代服务经济中心,率先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服务业高质量发展引领区。二是加强区域服务业联动发展,形成区域服务业发展的增长极。三是促进城镇服务业特色化发展,避免目标同质化和盲目攀比。
要强化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和服务中心建设。围绕老工业城市改造、产城融合发展、新型城镇化建设和美丽乡村建设,以公益性为主导,推广采用公投民营、公助民营等方式,广开融资渠道,着力推进教育、医疗、康养、环保、文化、信息、安全等方面的公共服务基础设施建设,以及与之相关的服务平台和服务中心建设,补公共服务基础设施的短板,强智能网格管理和便捷综合服务的弱项,提升城乡建设与管理的现代化和精细化水平。
要持续优化服务业发展环境。良好的市场环境和政策环境是服务业高质量发展的重要保障。要营造公平公正的市场环境,进一步深化服务业“放管服”改革,以标准、便捷、诚信为准绳,加快研制和完善各领域服务标准,实施智能服务的“一网办”“一章办”,不断提升服务领域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的现代化水平。要强化政策扶持力度,增加产业扶持和奖励资金,扩大种子、风投、双创、普惠金融等方式的融资规模,开辟新的、多元化的资本市场,不断加大对创新型中小微服务企业的融资支持。
要以服务贸易为重点打造服务业开放新高地。我国在服务贸易方面长期存在逆差,与货物贸易相比落差明显。扭转这种被动局面,我国必须以改革促开放,以开放谋合作。要着力于“引进来”与“走出去”相结合,继续放宽服务业市场准入,扩大优质服务进口,鼓励有条件的企业走出去。要坚持传统服务贸易与新兴服务贸易“两手抓”。要招才引智,围绕国际人才引进,提供就业和生活便利,包括实行长期免签制,放宽绿卡、入籍申领条件,推行专业资格特许互认制等。北京作为全国唯一的服务业扩大开放综合示范区,在国际人才引进等方面探索了一些可复制推广的经验,为构建多层次、立体化服务业开放新格局提供了有力支撑。
(作者分别为北京市高端服务业发展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北京建筑大学公共管理系主任。本文系北京市社科基金重点项目“北京市高端服务业空间布局形成机理与优化调控研究”的成果内容)
(责任编辑:臧梦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