搭乘数字经济快车 让非遗“活”起来

2021年06月25日 19: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年来,数字经济快速发展,不断激发传统行业变革,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搭乘数字经济的快车向“网红”转型。尤其是相关政策不断出台,让非遗“网红”之路迎来前所未有的机遇。文化和旅游部近日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中强调,利用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培育一批“网红”品牌。

  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

  近年来,从赫哲族伊玛堪说唱到古典民族史诗《格萨(斯)尔》说唱,从西湖边的绿茶制作工艺到潮绣、潮瓷、潮剧和工夫茶,从海南黎锦到青藏高原的编织藏毯……丰富多彩的非遗与现代生活相融相通,成为文旅消费的“新秀”、群众欢迎的“潮流”。

  不久前,第五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项目名录公布,一批具有重大历史、文学、艺术、科学价值的非遗项目列入了名录予以保护。沙县小吃、柳州螺蛳粉的制作技艺“榜上有名”,让不少人感慨,从小吃到大的家乡口味就是“身边的非遗”。截至目前,国家级非遗代表性项目已达1557项。

  非遗“活”起来、“火”起来,正是推动传统文化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的生动映照。“非遗进校园”“非遗进景区”“非遗购物节”等活动广泛开展;文旅部在国家级贫困县设立的非遗扶贫就业工坊,成为帮助群众增收致富的“金钥匙”;在一些地方,非遗保护被写入村规民约,助力乡村振兴……越来越多的非遗从田野巷陌中“走出来”,传承与发展的生命力就蕴藏在人们的看见、了解与热爱中。这些启示我们,让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才能更好促进经济社会发展,不断惠益人民福祉。【详细

  不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

  运用好数字媒介技术,让非遗更可“感”。短视频、直播等新媒体的加持能够让非遗“听得见”“摸得着”“带得走”。但也应注意数字媒介展现非遗文化的局限性,避免让非遗品牌塑造止步于表面、流于形式。

  合理推动非遗品牌开发,让转型更有“序”。应进一步提升非遗产品设计与制作水平,同时,更加有序地推进非遗品牌转型升级。在原汁原味保持非遗产品形态和文化精髓的前提下,扩大非遗的品牌影响和产业链条。

  非遗传承既需要保护传统技艺,也需要不断拓宽非遗传播渠道。只有合理平衡两者之间的关系,非遗的“网红”之路才能更稳、更好、更远。【详细

  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

  人们常说,守护好非遗就是留住传统。拍摄影像记录非遗之美、与手艺人跨界合作、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非遗……越来越多爱上非遗的年轻人,把悠久漫长的历史、优美动听的故事,以时尚的语态讲述出来。比如,广东粤剧院等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详细

  党的十九大报告提出,深入挖掘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的思想观念、人文精神、道德规范,结合时代要求继承创新,让中华文化展现出永久魅力和时代风采。毫无疑问,非遗是增强民族身份感和认同感的“引航灯”、社会和谐的“助推器”、国家发展的“软实力”、促进民族团结的“压舱石”。而“非遗”传承需要更多人众了解参与,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传承非遗,让非遗在生活中再现,才能让其熠熠生辉,魅力无穷。【详细

  微言大义:

  @蜀郡小茶:传统工艺,希望不被遗忘。

  @小程故事:对于非遗,我们要保护好、传承好、弘扬好,让其在指间不断升温。

  @小小仙女蓉爱可乐:传承中国文化,一起做非遗的接力者。

  @我要做回我自己me:非物质文化遗产,谈起这个有种自豪感油然而生,祖国的文化博大精深,希望永远地传承下去。

  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文化的生命力在于扎根生活。近年来,“古风经济”愈受追捧。从李子柒的田园牧歌式生活,到衣袂当风的汉服热,再到翩若惊鸿的端午奇妙游,传统文化与现代技术巧妙相融,不断焕发新的活力,日益受到年轻人青睐。非遗“活”起来,才能更好地“火”起来。应该说,今天做好非遗的传承与保护有很好的群众基础。那么,数字经济大潮下,非遗传承不妨打通线上与线下,多些创新内容表达,让更多非遗“见人见物见生活”,从而吸引更多年轻人爱上非遗,拓展未来发展空间。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

搭乘数字经济快车 让非遗“活”起来

2021-06-25 19:35 来源: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