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从“护起来”到“活起来”

2021年06月10日 07:22   来源:人民日报   陈圆圆

  愿更多非遗从“护起来”到“活起来”,在与生活密切交织中展现新的魅力,绽放新的光彩

  00后女生12天做出红楼梦同款金凤绒花,糖画技艺传人复刻三星堆金面具,手艺人用易拉罐还原成都银花丝古典头饰……最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出现在不少年轻人拍摄的视频中,精妙绝伦的技艺打动人心,也为非遗在当下如何更好传承与发展带来启迪。

  非遗的活力,体现在丰富的感染力。非遗的模样如此之多,具体到门类更加多彩,有惠和影雕、绿茶制作等指尖上的非遗,有花鼓戏、格萨(斯)尔说唱等歌声中的非遗,有唐昌布鞋、徐州香包等穿戴里的非遗,也有羌年、送王船等集体实践承载的非遗。非遗是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体现,持续给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宝贵的滋养。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出台非遗保护条例,传承体系不断完善,保护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非遗的活力,体现在充沛的创造力。人们常说,守护好非遗就是留住传统。拍摄影像记录非遗之美、与手艺人跨界合作、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非遗……越来越多爱上非遗的年轻人,把悠久漫长的历史、优美动听的故事,以时尚的语态讲述出来。比如,广东粤剧院等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近日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生命力。”

  非遗的活力,还体现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力。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不少帮扶举措,面向边远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让手艺人也能进高校深造,提升专业度和拓展视野;超过2000家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分布各地,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学了手艺、富了口袋、甜了日子”,非遗保护传承的主体从个体汇聚成群体。

  愿更多非遗从“护起来”到“活起来”,在与生活密切交织中展现新的魅力,绽放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从“护起来”到“活起来”

2021-06-10 07:22 来源:人民日报 陈圆圆

  愿更多非遗从“护起来”到“活起来”,在与生活密切交织中展现新的魅力,绽放新的光彩

  00后女生12天做出红楼梦同款金凤绒花,糖画技艺传人复刻三星堆金面具,手艺人用易拉罐还原成都银花丝古典头饰……最近,非物质文化遗产的身影出现在不少年轻人拍摄的视频中,精妙绝伦的技艺打动人心,也为非遗在当下如何更好传承与发展带来启迪。

  非遗的活力,体现在丰富的感染力。非遗的模样如此之多,具体到门类更加多彩,有惠和影雕、绿茶制作等指尖上的非遗,有花鼓戏、格萨(斯)尔说唱等歌声中的非遗,有唐昌布鞋、徐州香包等穿戴里的非遗,也有羌年、送王船等集体实践承载的非遗。非遗是经受历史锻造的技艺和智慧,是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凝结和体现,持续给我们当下的生活以宝贵的滋养。今年是非物质文化遗产法颁布实施10周年,目前全国已有29个省份出台非遗保护条例,传承体系不断完善,保护理念愈发深入人心。

  非遗的活力,体现在充沛的创造力。人们常说,守护好非遗就是留住传统。拍摄影像记录非遗之美、与手艺人跨界合作、以志愿者的身份体验非遗……越来越多爱上非遗的年轻人,把悠久漫长的历史、优美动听的故事,以时尚的语态讲述出来。比如,广东粤剧院等院团与直播平台合作,以直播等新形式为非遗传播注入活力。近日发布的《“十四五”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规划》明确:“推动非遗在人民群众的当代实践中实现创造性转化、创新性发展,不断增强非遗生命力。”

  非遗的活力,还体现为乡村振兴的助推力。近年来,各地出台了不少帮扶举措,面向边远地区传统工艺传承人群的中国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人群研修研习培训计划,让手艺人也能进高校深造,提升专业度和拓展视野;超过2000家各级非遗扶贫就业工坊分布各地,带动数十万人就业增收。“学了手艺、富了口袋、甜了日子”,非遗保护传承的主体从个体汇聚成群体。

  愿更多非遗从“护起来”到“活起来”,在与生活密切交织中展现新的魅力,绽放新的光彩。

(责任编辑:臧梦雅)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