告别“城下之盟” App再“乱伸手”就重罚

2021年03月25日 15: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3月22日,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等4部门联合制定的《常见类型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必要个人信息范围规定》发布。规定明确了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App)运营者不得因用户不同意收集非必要个人信息,而拒绝用户使用App基本功能服务,同时规定了39种常见类型App的必要个人信息收集范围。

  担心手机应用“太懂我”

  使用App难免需要用户信息,但不能超过必要限度。在现实中,不少App却超范围索取信息。比如,一些与通讯功能无关的天气预报、健身应用等,也要求用户授权其使用通讯录等敏感信息。表面来看,运营者似乎告知了用户相关权利,用户可以选择不授权,但这样做的结果是App无法使用。特别是,当这种做法成为行业“潜规则”的时候,除了被迫同意,用户几乎没有其他选择。【详细

  大数据时代,“千人千面”的个性化服务已成常态,对用户而言,手机应用越来越“懂我”,用起来的确很方便。不过,随之而来的过度索权、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等问题也令人不堪其扰。倘若不加以及时遏制,将大大增加个人信息泄露的风险,甚至对用户造成伤害。【详细

  为个人信息保护明确底线

  应该说,近些年针对个人信息收集的规范体系建设一直在不断推进。不仅网络安全法早就明确,“合法、正当、必要”是我国网络运营者收集使用个人信息应遵循的基本原则,《个人信息安全规范》也规定,个人信息控制者开展个人信息处理活动时,应遵循“最少够用”原则。与此同时,相关部门已连续开展多批次的集中检查,并对违规收集个人信息的App进行曝光直至下架处理。【详细

  鉴于手机应用数量巨大、种类繁多,难免出现违规收集个人信息行为“野火烧不尽”的情况,这就需要织起一张规范各类手机应用收集个人信息的安全网。此次新规,通过对手机应用分门别类、精准施策,开出必要个人信息的“正面清单”,相当于给绝大多数手机应用收集个人信息上了一道“紧箍”。可以说,新规从源头上为移动互联网应用程序的个人信息保护明确了底线,划出了红线,让应用的运营商不跑偏,也为相关部门的后续监管设定了一个“路标”。【详细

  让监管和处罚见实效

  有了“硬核”规定也不意味着可以高枕无忧,关键在如何执行。一些动辄数亿下载量的超级App仗着“垄断”地位“店大欺客”的情形时有发生。必须加强动态监管,创新监管手段。移动互联网发展日新月异,几百万款App在不断更新迭代,相关部门要及时跟进市场最新情况,提高技术检测能力,实现监管前置,防止一些App钻空子、打擦边球。必须加大处罚力度,提高违规成本。针对侵犯用户隐私权的App,该整治的要及时整治,对拒不接受整治的要坚决下架,紧盯反复出现问题的“重点”App,让处罚真正见到实效,避免“不痛不痒”。【详细

  应该看到,治理问题手机应用是一项系统性工程,政策发力,还要有企业协力,才能握指成拳。作为手机应用运营商,与其煞费苦心违规收集个人信息,不如多在技术研发、产品优化和内容管理上下功夫。毕竟,违规算计的“太懂我”只能获取一时之利,用诚意和实力吸引用户才是长久之计。【详细

  微言大义:

  @sky小哥哥呀:互联网时代,个人隐私都成透明的了……

  @毕生歌:一个背单词的软件非要我用手机号注册,干嘛呀?

  @戈登心里戈登了一下:为什么下厨房这个App还要定位?是我做的菜不好吃,它还要来打我?

  @小黑与喵喵:现在才限制,他们都收集完了!

  @listenn22:数据的时效性很关键,以前怎么样没所谓了,后面可以断绝就行。

  @岁绵长-:App收集过的信息是不是要清除掉呢?

  @-林弘钊:违规怎么罚?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互联网时代,个人信息或许是最宝贵又最容易被践踏的东西。很多时候,我们要么不用App,要么就得签订“城下之盟”,满足其对于个人信息无节制的索取。新规的出台,让我们看到了整治这一乱象的希望。接下来就要用严管和重罚推动政策真正落地,让那些对个人信息“乱伸手”的App付出应有的代价。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邓浩)

精彩图片

告别“城下之盟” App再“乱伸手”就重罚

2021-03-25 15: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