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经评论:点亮蓝领职业荣光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2020年12月13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子房先生认为,从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多个角度,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让劳动价值体现在产业工人培养的全过程中,深植于治理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各项举措中,我们就能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

  老话讲,千金在手,不如一技傍身。一个人要想在社会上立得住,没有过硬的本事肯定不行。对中国而言,推动“中国制造”向“中国创造”转变、“中国速度”向“中国质量”转变、“中国产品”向“中国品牌”转变,高素质的技术工人队伍是重要的支撑力量。

  近日,中华人民共和国第一届职业技能大赛在广州举行。习近平总书记在贺信中强调,各级党委和政府要高度重视技能人才工作,大力弘扬劳模精神、劳动精神、工匠精神,激励更多劳动者特别是青年一代走技能成才、技能报国之路,培养更多高技能人才和大国工匠,为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提供有力人才保障。

  对于什么是工匠精神,千人有千解,但有两个核心元素不可或缺:精雕细刻、精益求精。“80后”工程师陈亮刻苦攻关,把模具精度控制在1微米之内,相当于头发丝的1/60;高级技师周家荣三十年如一日研究钢丝绳,世界排名前100的大桥中,有40多座使用了他们团队的产品……这些大国工匠,以一流的技艺,做出一流的产品,托起一流的产业。当然,拥抱创新,才能推动技艺发展,不断开辟新的道路。2016年以来,全国职工提出技术革新项目214.5万项、发明创造项目80.8万项,大大提升了生产效率,产生了巨大的经济社会效益。

  这次大赛设86个比赛项目,共有2500多名选手、2300多名裁判人员参赛,是新中国成立以来规格最高、项目最多、规模最大、水平最高的综合性国家职业技能赛事。比赛项目与经济社会发展密切相关,涵盖生产制造、通讯信息、建筑工程、交通运输、生活服务等行业领域,相关技能具有通用性、广泛性。这些项目上的比拼,不仅能激发参赛者提高技能的热情,更能推动技能人才与产业发展深度融合,加快培育适应现代产业体系要求的技能人才队伍。

  国家对职业技能的重视,凸显着中国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型的决心。从世界工业发展史来看,但凡工业强国,都是技师技工的大国。而不可否认的是,目前我国技术工人缺乏尤其是高技能人才缺乏、技能形成缺少顶层设计、产业工人职业发展通道不畅等问题仍然存在,相关法律法规和政策也需要进一步完善落实。推进产业工人队伍建设,势在必行。

  如何让更多有志青年认同技能成才、投身技能报国?一方面,要培养对于蓝领职业文化的认同。比如,通过扩展职业教育的服务面,建立普通教育、职业培训与终身教育的有机融通机制,让中小学生走进中高职院校,培养职业兴趣和职业意识等。另一方面,要为年轻技术工人创造更多人生出彩的机会。比如,实行面向技术工人的股权激励,打通技能、技术和管理晋升通道,试行技术工人创新成果按要素参与分配,设立技能大师创新工作室等。

  “十四五”新篇待启,中华民族将踏上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向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进军的新征程,这也是一个培养和造就高素质技术工人的“大时代”。技术工人的社会地位是一个风向标,折射出一个时代的价值取向。从文化、教育、就业保障等多个角度,营造尊重技能、崇尚技能的氛围,点亮蓝领的职业荣光,让劳动价值体现在产业工人培养的全过程中,深植于治理者、管理者、经营者的各项举措中,我们就能在“制造强国”的道路上越走越扎实。(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子房先生)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把职业技能汇聚成发展新动力

     技能人才,弘扬三种精神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中经评论:点亮蓝领职业荣光 培育更多“大国工匠”

2020-12-13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