打造陆路“黄金道” 构建跨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2020年09月13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要构建我国西北地区跨区域旅游的格局,就需要加快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沿线地区各产业的配置机制,以及经济要素支撑旅游业的发展体系。

  数据显示,2019年全年国内游客60.1亿人次,比上年增长8.4%;国内旅游收入57251亿元,增长11.7%。旅游业对GDP的综合贡献为10.94万亿元,占GDP总量的11.05%。西北地区不仅是丝绸之路的黄金地段,也是我国陆路旅游的主要基地。要发挥区域旅游资源优势,实现西北地区旅游产业转型升级,就应加快推动区域内经济发达地区带动周边地区旅游产业发展,打造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这一陆路旅游“黄金道”。

  建设核心景区,打造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产品。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深入推进,西北地区迎来了文旅发展的春天。因此,西北地区旅游产业发展应融入“丝绸之路”文化特色,打造西北精品丝路文化、长城边关文化等极具地域特色的文旅产品,增添品牌的国际影响力。丝绸之路文旅产品应以资源优势为基础,以政府为后盾,以市场为主体,以企业为标杆,积累国际合作机会和投资机会,完善地域城市主体功能区的规划,挖掘文创产品内涵,提升游客的体验度。

  强化交通支撑,构建丝绸之路国际文化共享旅游圈。西北地区有着丰富的旅游资源,如丹霞地貌、敦煌莫高窟等。依托铁路、公路、航空等基础设施构建“快进”交通网络,可以缩短游客出行时间,缓解节假日景区拥挤的局面,提高游客旅行舒适度。毗邻景区可以联合打造共享旅游圈,实现景区之间资源互补、客源共享,打造品牌化旅游。同时,可以着重利用旅游资源的不可替代性来开发旅游景点,如沙漠基地、丝路博物馆等综合旅游,由单一的观赏游向家庭游、体验游转变,发挥城市在旅游中的联动作用。

  拓展产业空间,引领丝绸之路国际文化业态融合发展。要构建我国西北地区跨区域旅游的格局,就需要加快建设丝绸之路文化旅游廊道沿线地区各产业的配置机制,以及经济要素支撑旅游业的发展体系。在此过程中,可以借鉴国际上的全域旅游模式和发展经验,开发最具有发展潜质的、适合西北地区旅游业发展的项目。同时,应坚持国际区域联动,推动西北地区旅游平台与国际大型旅游项目合作,在实现特色区域布局的同时,形成以地域文化为核心的精品丝路旅游区,推动跨国区域间的旅游资源、旅游产品、沿线各产业融合发展,构筑旅游景区共建、旅游信息共享、联合营销的发展新格局,加速丝绸之路“旅游+”协调性产业链的形成。

  打响丝路品牌,提升丝绸之路国际文化旅游形象。随着“网红经济”的崛起,“网络营销”和“口碑营销”等营销方式受到青睐。因此,丝绸之路文旅产品不仅要满足市场消费需求,还要塑造精品旅游城市的品牌形象。从旅游营销和城市推广的视角出发,充分借助社交媒体等传播途径,可以提高景区与游客的互动率,使旅游信息更清晰,提升数字经济附加值。对于西北地区的旅游城市来说,在打造旅游城市品牌形象时,应当将历史文化底蕴、民族特色、自然环境与游客需求紧密结合起来,不断发掘和创造特色旅游资源,使其发挥独特的旅游价值。此外,还可以通过举办大型国际博览会、国际旅游节等方式扩大知名度,形成以“丝绸之路”为核心的旅游平台,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促进中国与世界的进一步融合发展。(兰州大学经济学院 范志雄)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借力全域旅游 义勒力特风景变“钱景”

     与其争“宋城”,不如合作共赢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

打造陆路“黄金道” 构建跨区域旅游发展模式

2020-09-13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