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5秒洗个脚?政府购买服务岂容弄虚作假

2020年06月08日 13: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四川达州一档电视节目称,当地一家养老中心在为老人上门服务时疑似走过场:剪发时,上门服务的人员在老人头上比画两下,再用梳子梳一下,拍完照片就换了下一位老人;帮老人洗脚时,老人自己好不容易把鞋袜脱了,刚把脚放进盆里,5秒钟都不到,工作人员就让老人把脚伸出来,拍张照然后就结束了。

  老人变成“摆拍道具”

  本该是服务老人的暖心之举,竟被弄虚作假的机构搞成了“秒杀”式的作秀摆拍。如此操作,把本该享受惠民服务的老人变成“摆拍道具”,让其深感心寒,让围观群众愤慨,更让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打了水漂。正如事发地社区居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用国家的钱,欺骗老百姓,也欺骗政府。”【详细

  据悉,在此前公布的养老服务招标文件上,明确备注了具体服务项目预估成本,比如足浴是8元一次,理发是10元一次,而剪指甲是3元一次。当地政府购买了价值150元/人的服务,原本是想让老人们享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养老服务,没想到却被这些人弄虚作假、敷衍对待,不仅伤了老人们的心,浪费了公共财政资金,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详细

  丧失职业操守与良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该机构、人员既然承接了为老人洗脚剪发的养老服务,从市场角度来说就应该认真履行条约,从职业道德来说就应该诚信服务,该机构肆无忌惮地弄虚作假,把老人当“赚快钱”的道具,完全丧失了职业操守与良知,有必要问一句:你们将来不会老吗?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详细

  在媒体曝光后,这家养老机构试图用摆拍视频混淆视听、应付交差的伎俩已被戳穿,希望后续能受到民政部门的严肃彻查。然而,比起这一次造假被“抓现行”,公众更想追问:类似戏码究竟上演了多久?如此丧失底线的养老服务机构,其经营资质是否合格?招投标的流程是否合规?【详细

  要确保钱花到刀刃上

  当地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招标文件显示,该养老中心承接了8116名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承诺为每名老人提供价值150元的服务。这笔费用支出,由当地政府财政付费交付给企业。然而,如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监督,没有制度性的跟踪规范,不仅可能让国家的钱变成“唐僧肉”,更会滋生各种问题。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在各地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违规、垄断、暗箱操作、逆向选择等现象多发,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回扣高达40%。【详细

  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一定要较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加大对不符合资质要求、弄虚作假的主体的责任追究及惩治力度,杜绝“造假”、渎职及贪腐,珍惜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良好初衷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让民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策温暖。千万不要让歪嘴和尚把好经给念歪了。【详细

  微言大义:

  @木木:人均150元的服务,标准是什么?

  @真性情:作秀摆拍。

  @不沉2020:直接给老人发钱就完事了。

  @键盘哥:初衷是好的,但是干事的人不成。

  @涵涵直来: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胆大妄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服务对象的真实获得感,永远都应放在第一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广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理应有足够重视。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验“货”标准和约束性制度安排,“花国家的钱,不办国家的事”的情形才有可能逐渐消失。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5秒洗个脚?政府购买服务岂容弄虚作假

2020-06-08 13: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四川达州一档电视节目称,当地一家养老中心在为老人上门服务时疑似走过场:剪发时,上门服务的人员在老人头上比画两下,再用梳子梳一下,拍完照片就换了下一位老人;帮老人洗脚时,老人自己好不容易把鞋袜脱了,刚把脚放进盆里,5秒钟都不到,工作人员就让老人把脚伸出来,拍张照然后就结束了。

  老人变成“摆拍道具”

  本该是服务老人的暖心之举,竟被弄虚作假的机构搞成了“秒杀”式的作秀摆拍。如此操作,把本该享受惠民服务的老人变成“摆拍道具”,让其深感心寒,让围观群众愤慨,更让地方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资金打了水漂。正如事发地社区居民接受媒体采访时所言:“用国家的钱,欺骗老百姓,也欺骗政府。”【详细

  据悉,在此前公布的养老服务招标文件上,明确备注了具体服务项目预估成本,比如足浴是8元一次,理发是10元一次,而剪指甲是3元一次。当地政府购买了价值150元/人的服务,原本是想让老人们享受到更专业、更全面的养老服务,没想到却被这些人弄虚作假、敷衍对待,不仅伤了老人们的心,浪费了公共财政资金,也降低了政府公信力。【详细

  丧失职业操守与良知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每个人都会有老去的一天,该机构、人员既然承接了为老人洗脚剪发的养老服务,从市场角度来说就应该认真履行条约,从职业道德来说就应该诚信服务,该机构肆无忌惮地弄虚作假,把老人当“赚快钱”的道具,完全丧失了职业操守与良知,有必要问一句:你们将来不会老吗?你们的良心不会痛吗?【详细

  在媒体曝光后,这家养老机构试图用摆拍视频混淆视听、应付交差的伎俩已被戳穿,希望后续能受到民政部门的严肃彻查。然而,比起这一次造假被“抓现行”,公众更想追问:类似戏码究竟上演了多久?如此丧失底线的养老服务机构,其经营资质是否合格?招投标的流程是否合规?【详细

  要确保钱花到刀刃上

  当地区政府购买养老服务招标文件显示,该养老中心承接了8116名老人的养老服务工作,承诺为每名老人提供价值150元的服务。这笔费用支出,由当地政府财政付费交付给企业。然而,如果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缺乏有效监督,没有制度性的跟踪规范,不仅可能让国家的钱变成“唐僧肉”,更会滋生各种问题。此前就有媒体报道过,在各地探索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过程中,违规、垄断、暗箱操作、逆向选择等现象多发,一些公共服务项目回扣高达40%。【详细

  政府购买的养老服务一定要较真。建立健全规章制度和监管体系,以事定费,规范透明,强化审计。加大对不符合资质要求、弄虚作假的主体的责任追究及惩治力度,杜绝“造假”、渎职及贪腐,珍惜公共财政的每一分钱,把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良好初衷落实到每一个环节,让民众真真切切地感受到政策温暖。千万不要让歪嘴和尚把好经给念歪了。【详细

  微言大义:

  @木木:人均150元的服务,标准是什么?

  @真性情:作秀摆拍。

  @不沉2020:直接给老人发钱就完事了。

  @键盘哥:初衷是好的,但是干事的人不成。

  @涵涵直来:是什么使得他们如此胆大妄为?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不管是政府购买还是直接提供,公共服务的质量,服务对象的真实获得感,永远都应放在第一位。政府购买公共服务的推广过程中,对于可能出现的新问题,理应有足够重视。只有建立行之有效的监管机制、验“货”标准和约束性制度安排,“花国家的钱,不办国家的事”的情形才有可能逐渐消失。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