抓住“供给”这个牛鼻子解决停车难问题

2019年09月14日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乔瑞庆认为,只有多管齐下,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信息服务,才能让车位供需趋衡,降低车位价格。

  据公安部统计,今年上半年全国汽车保有量达2.5亿辆,其中私家车达1.98亿辆。全国66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100万辆,其中29个城市汽车保有量超过200万辆,11个城市超过300万辆,北京、成都汽车保有量超过500万辆。与之相对的,是一些地方停车位不足。随着私家车数量的迅速增加,一些城市原有的停车配建标准已不能满足需求,停车设施供不应求。(9月9日《人民日报》)

  近年来,随着居民对汽车需求的迅速增加,作为汽车的配套设施,停车位的需求也急剧增加。然而,一些地方停车位的数量并没有随着需求的增加而增加,这不可避免地导致停车难问题。不少人开车出去办事,到了目的地后找不到停车位,产生“开车10分钟、停车半小时”的尴尬。有的人会老老实实多开出一段距离,找个车位停下;有的人则会为了自己省事,随便乱停乱放。尽管有交警“贴条”的风险,但总有图省事者冒着风险乱停。后者的存在,不仅加剧了停车难,而且引起了由停车难带来的次生问题,比如,乱停乱放导致交通拥堵、交通事故,等等。

  不断增加的停车需求不仅导致停车难,还进一步抬高了停车费,使得停车难与停车贵相互交织。一线城市的一个停车位已经上百万,三四线城市的停车位也要十多二十万,一些发展较快的县城车位价格也要卖个六七万。虽然不同层级的城市,车位价格相差悬殊,但是从居民平均消费水平来看,车位价格还是偏高,个别城市甚至严重偏高。

  停车难的产生,当然有需求因素,但更根本的是供给因素。一是增量供给不足。一些楼盘开发设计之初,就没有规划出足够的停车位,甚至人为制造停车位不足问题,为后期停车位销售提价“埋伏笔”。二是存量利用不足。一些单位和小区的停车场不对外开放,外面一位难求,里面资源闲置。三是停车信息化不够。由于缺少社会化的停车信息服务,一边是空着车位没人停,另一边是开着车找不到车位。

  总量供给不足、存量利用不够、供需信息不对称,成为停车难问题的根本症结。因此,破解停车位高价困局,就要抓住“供给”这个牛鼻子。住建部门应要求楼盘的停车位设置能够基本满足业主需求,不能让开发商利用“饥饿营销”的套路来抬高停车位价格。市政部门要做好停车位规划设计,建好用好公共停车场尤其是立体停车场。地方政府要研究出台单位和小区停车场对外开放的政策措施,鼓励、支持停车信息服务平台的建设。

  今年6月19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就曾提出小区配建停车设施的问题。9月4日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在部署明年专项债部分新增额度扩大使用范围时,也提到了重点用于铁路、轨道交通、城市停车场等交通基础设施。可见,中央政府对于目前的停车难问题是高度重视的。

  笔者以为,只有多管齐下,扩大增量,盘活存量,优化信息服务,才能让车位供需趋衡,降低车位价格。(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乔瑞庆)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善用大数据盘活城市停车资源

     从源头堵住乱停车现象——日本城市怎样疏导停车问题

     “停车一小时收费300元” 这是哪门子的自主定价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

抓住“供给”这个牛鼻子解决停车难问题

2019-09-14 07:1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