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备受关注的河南淇县“农民西瓜被偷倒赔偷瓜者300元”事件有新进展。河南省鹤壁市公安局4日的最新通报有三点关键信息:其一,认定偷瓜是违反治安管理的盗窃行为,偷瓜者被行政拘留3日;其二,农民制止违法侵害的行为,虽导致偷瓜者受轻伤,但不用承担违反治安管理责任;其三,认定派出所存在执法过错,对责任民警采取停职措施。
“糊涂断案 糊涂处理”怎能继续
在公众善良朴素的认知中,物品失窃后,如果在现场能够发现小偷,要么及时报警求助,要么先行拦截、控制住小偷,追回失窃物品,等待警察处置。而在民警到达现场前,拦截、控制小偷及失窃物品,无疑属于公民的正当权利,值得鼓励和肯定。进而言之,如果大部分失主都敢果断地行使这一权利,合法有效地控制小偷,警方的破案压力将小很多,那些小偷小摸者也不至于过分嚣张。【详细】
“不问自取就是偷”,这是连孩子都懂的道理;瓜农有权保卫自己的财产,这也是《刑法》赋予公民正当防卫权利的应有之义。没受过专业法律训练的网民都能一眼看出是非曲直,为何个别基层民警却做出“偷西瓜案值小不予追究,抓小偷致人受伤是重大过错”的判断?为何淇县公安局在两天前的通报中,也在继续这种“糊涂断案”操作?【详细】
“是非不分 黑白颠倒”让违法者更加嚣张
如果代表社会规则或者公正的执法人员带偏了对规则和正义的评判,会有什么后果呢?庞某的例子就是典型,据他说,这件事以后,他看见有人来偷瓜,也不敢撵也不敢拦,甚至都不敢大声叫,怕吓到对方。一个公民在面对不法侵害时反倒畏手畏脚,生怕给自己再带来麻烦,那么这样只会让犯罪者更加嚣张,更加有恃无恐,从而扰乱了社会的公序良俗,最后造成是非不分,黑白颠倒的价值认知。【详细】
遗憾的是,这种错乱在一些基层执法中并非孤例。单就最近的案例,还有河南固始县“33吨井盖被哄抢派出所不立案”,执法标准也成为争论焦点。所幸的是,这些“糊涂案”最终都被上级公安部门纠正,结局合乎民众对公正、是非的朴素判断,对基层执法者是警醒,对法治进步也是推动。
互联网传播越来越迅捷,听民声越来越方便,给执法者提供了一个“照镜子”的机会:执法中一些“和稀泥”的做法,是否符合立法原意?一些个案的“糊涂断案”,与群众对正义的期待有没有距离?一些原本是非分明的案例,非要媒体关注、上级机关介入才能被纠正,纠错门槛是否太高?【详细】
辨明是非 态度鲜明 执法不能“和稀泥”
这种“和稀泥”式执法,混淆了基本的是非观和规则观念,以致于人们无所适从。甚至带来守法者遭殃,作恶者得利的扭曲社会现实,严重损害法治环境。对此,相关部门必须引以为戒,在执法过程中敢于担当,辨明是非,态度鲜明,不“和稀泥”。这样才能让更多人有底气向违法行为说不。进而强化“正能胜邪,邪不压正”的社会规律,形成人人向善的社会风气,凝聚人人守法的社会共识。【详细】
人民群众对公平正义的获得感、安全感,是从个案中获得的;人们对社会规则的态度,也因一个个具体事件而潜移默化地影响着。鹤壁“西瓜案”得到纠正,“乱断西瓜案”的派出所责任民警被处理,维护了公平正义,值得充分肯定。进一步,各地执法部门都要举一反三,梳理、排查、防范基层执法中与法律相悖、与民心相违的“和稀泥”“糊涂断案”,切实守护公平正义。【详细】
微言大义:
@飞莎风中:不问自取就叫偷,吃得了瓜就挨得住打。
@元OoO斌:“和稀泥”式执法将会严重刺伤公众内心。
@许栩如笙:非得等到曝光出来才解决,好人没好报。
@双鱼代白白:执法者真的应该好好学一下法了,连基本的法律怎么规定的都不知道,还怎么执法?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偷瓜不予追究,被偷了瓜抓小偷反倒赔300元?一桩普通的偷窃案件处置得糊里糊涂,当地执法者的执法水平实在令人咋舌。不能因为“西瓜价值小”就掩盖其偷窃的违法本质,也不能因为偷盗人受伤就不追究其法律责任。作为执法者,应该有明辨是非的能力,多听民意,少“和稀泥”,真正让公平正义得到维护,法律权威受到尊重。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