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垃圾分类,乐见更多城市“拎得清”

2019年07月04日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要普及相应的知识。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以社区为着力点,加强主动宣传,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7月1日,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按照当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混投的个人将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如果是单位没按规定实施垃圾分类,最高罚款5万元。近一段时间,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引发全民关注,做个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让“拎得清”这个词有了新内涵。

  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已有19年历程。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等8座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国又推出了第一批26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尽管总体上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垃圾分类的理念生根发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要普及相应的知识。上海的垃圾回收被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4类。喝剩下的奶茶、吃剩下的小龙虾怎么扔?如果说食材废料都属于湿垃圾,为什么粽子叶、玉米衣又是干垃圾?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不可或缺,上海构建了从线下到线上,从社区到学校,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无缝衔接的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时间,垃圾分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检讨过往垃圾分类的探索,一些垃圾分类试点的地方,人们最初的积极性常常因为垃圾转运、处理无法满足分类需要而受挫。因为,精心分类的垃圾最后被一辆垃圾车混装运走、成为“一勺烩”,这是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道坎儿。垃圾分类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政府,参与者众多。推进垃圾分类,每个环节都应该把自己在这一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推诿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解决实施垃圾分类的“痛点”,需要综合、全局的思维和统筹考虑。为此,主导此项工作的住建部门开出了5个“方子”: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一把手”亲自抓垃圾分类工作;从娃娃抓起,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以社区为着力点,加强主动宣传,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计数设施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立法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眼下,将这5个“方子”细化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举措,是做实做好垃圾分类的必要功课。

  上海垃圾分类引发了全社会关注,犹如一场“热身运动”,将垃圾分类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46座城市城区都要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45座城市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成为下一座可以叫响“拎得清”的城市吗?(作者:曹红艳)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

垃圾分类,乐见更多城市“拎得清”

2019-07-04 07:01 来源:中国经济网-《经济日报》

  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要普及相应的知识。要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以社区为着力点,加强主动宣传,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

  7月1日,上海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按照当日开始实施的《上海市生活垃圾管理条例》,垃圾混投的个人将处以50元至200元罚款,如果是单位没按规定实施垃圾分类,最高罚款5万元。近一段时间,逼疯上海人的“垃圾分类”引发全民关注,做个拎着垃圾能分清的上海人,让“拎得清”这个词有了新内涵。

  我国推进垃圾分类已有19年历程。早在2000年,北上广深等8座城市被确定为全国垃圾分类收集试点城市。在此基础上,2015年我国又推出了第一批26座生活垃圾分类示范城市。尽管总体上实施效果并不尽如人意,但垃圾分类的理念生根发芽,得到了人们的广泛认同。

  推进垃圾分类首先是一个习惯养成的过程,不仅需要理念层面的认同,更要普及相应的知识。上海的垃圾回收被分为干垃圾、湿垃圾、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4类。喝剩下的奶茶、吃剩下的小龙虾怎么扔?如果说食材废料都属于湿垃圾,为什么粽子叶、玉米衣又是干垃圾?垃圾分类知识的普及与宣传不可或缺,上海构建了从线下到线上,从社区到学校,一个全方位、立体化、无缝衔接的垃圾分类习惯培养体系。培养垃圾分类的习惯需要时间,垃圾分类绝不是一蹴而就的事情。

  检讨过往垃圾分类的探索,一些垃圾分类试点的地方,人们最初的积极性常常因为垃圾转运、处理无法满足分类需要而受挫。因为,精心分类的垃圾最后被一辆垃圾车混装运走、成为“一勺烩”,这是推进垃圾分类的一道坎儿。垃圾分类是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环环相扣的完整链条,涉及产生垃圾的居民和单位,收集、运输和处理的企业,管理的政府,参与者众多。推进垃圾分类,每个环节都应该把自己在这一链条上该负的责任负起来,推诿指责解决不了任何问题。

  解决实施垃圾分类的“痛点”,需要综合、全局的思维和统筹考虑。为此,主导此项工作的住建部门开出了5个“方子”:以党建为引领,推动“一把手”亲自抓垃圾分类工作;从娃娃抓起,加强生活垃圾分类等生态文明教育;以社区为着力点,加强主动宣传,凝聚社会共识,营造全社会参与的良好氛围;加快生活垃圾分类设施建设,完善垃圾分类计数设施标准,加强分类投放、分类收集、分类运输、分类处理各环节有机衔接;加强法制建设,通过立法源头减量,提升生活垃圾全过程管理水平。眼下,将这5个“方子”细化为可执行、可操作的制度举措,是做实做好垃圾分类的必要功课。

  上海垃圾分类引发了全社会关注,犹如一场“热身运动”,将垃圾分类与人们的生活更紧密地绑在了一起。按照国家发展改革委、住建部发布的《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实施方案》,2020年底前,包括上海在内的全国46座城市城区都要实施生活垃圾强制分类。其他45座城市是否已经做好了准备,能够成为下一座可以叫响“拎得清”的城市吗?(作者:曹红艳)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邓浩)

查看余下全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