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北京、上海、深圳等超大城市先后就生活垃圾管理进行修法或立法,通过督促引导,强化全流程分类、严格执法监管,让更多人行动起来。有专家将这形容为垃圾分类进入“强制时代”。
变成“法定义务”
这不难理解,之前我们也常常将垃圾分类,但那是一种倡导性质的垃圾分类。垃圾分类一旦进入“强制时代”,情况就不同了。通过地方立法,垃圾分类已经成为居民的一项法定义务。也就是说,对自家产生的垃圾进行分类之后才能去投放,这是最低标准。做到了是应当的,做不到则有受到经济处罚的危险。【详细】
“垃圾分类”的倡导在我国已然走过了20多个年头,但绝大多数地区还仅仅停留在倡导阶段。一直在倡导,极少被践行,可以说是垃圾分类工作所面临的真实写照。如今,“立法强制”或将成破解垃圾分类难题之关键。推行垃圾分类,对于早已习惯将垃圾混装的国人而言,是个不小的工作量,添置分类垃圾桶甚至还会增加经济负担,因而如果没有强制性的要求,而仅仅限于倡导的话,绝大多数人没有动力更没有压力去主动践行。【详细】
尊重“科学治理”
垃圾分类涉及从顶层到基层直到居民家庭和个人的方方面面,因此既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也需要全社会、每个人都真正参与进来。光靠倡导肯定是不行的,将垃圾分类从道德倡议变成法律义务实在是形势使然。目前,在全国范围内,实施垃圾分类的时间表和路线图相当清晰:2019年起,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全面启动生活垃圾分类工作,到2020年底46个重点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2025年底前全国地级及以上城市将基本建成垃圾分类处理系统。【详细】
全国各地积极打造“两网融合”的分类回收体系(即环卫运收系统与资源回收系统的有效衔接),一大批智能化设备走入高校、社区和办公场所,成为解决垃圾分类“不好分、不好管、不好收”等难题的好帮手。这两年,在广州的许多小区内,都能见到智能垃圾分类回收箱的身影,直观的界面加上简易的操作,让分类投放只需数秒完成。而从源头到末端,越来越多的垃圾回收企业通过大数据技术,实现了全程管理和实时监控,一整套流程下来,既做到了精准,又保证了高效。【详细】
唤醒“个体自觉”
毕竟,垃圾分类不是简单的干湿之分,而是综合体现国家文明程度、城市管理水平和民众素质高低的科学体系。生活垃圾分类制度即将入法,表明的是全社会践行垃圾分类的共同期望。这不仅明确了垃圾分类的实行标准,也给制定具体政策提供了参考依据。当然,一切努力最终是要让垃圾分类深入人心,在每个人的行动中自觉体现。【详细】
首先,要建立好长效机制,实施科学规范管理,为垃圾分类提供必要的硬件条件。是建筑垃圾放在一个垃圾箱和垃圾桶;是生活垃圾放在一个垃圾箱和垃圾桶。并且写明标志。其次,就是从自己做起,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家庭备有垃圾袋和垃圾桶进行分装。上班族的、上学的,在上班的路上丢进垃圾箱和垃圾桶;退休在家的,到市场购买商品顺路丢进垃圾桶。【详细】
微言大义:
@青山绿水:通过立法手段来强制推进垃圾分类是一种有效的治理手段。
@飞飞:垃圾分类不是一日之功,需要久久为功,垃圾分类重在习惯养成。
@冬天来:对于垃圾分类,大部分居民的思想认识是到位的,难点可能就在于不知道要怎样去分类、如何去操作。
@说清楚就好:垃圾分类最需要的是人人动手、广泛参与。
@一二三:做好法规实施的配套细则,如处罚、惩处措施等。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都说垃圾只是放错了地方的资源,但难就难在将其顺利归位。垃圾分类做得越细,垃圾的回收利用率就越高,处置成本越低;其次是解决终端市场问题,要创新垃圾处理方式,实现垃圾处置的市场化运营。只有激发社会力量,实现多方联动,才能摸索出适合我国国情、成本可控、成果可见的垃圾分类模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