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盘和林:小微企业税收减免,要杜绝“人为治税”

2019年01月25日 07:20   来源:中国网   盘和林

  备受关注的小微企业普惠性税收减免政策近日揭开面纱。来自财政部和国家税务总局的数据显示,本次减税“红包”覆盖将近1800万家企业,占全国纳税企业的95%以上,绝大部分民营企业从中受惠。

  此次对小微企业进行普惠性税收减免,是我国提振实体经济,激发民营企业活力的重要举措之一。根据凯恩斯的经典经济学理论框架,经济低迷时,利用财政政策刺激经济、扩大公共支出,减税降费,刺激社会总需求,已经成为解决经济危机的主要手段。同样在供给学派的思想中,减税降费也是经济刺激的主要手段之一。

  然而,与补贴和发债的方式不同,税收的作用机制是从政策到制度再到整体征收,政策传导时间较长,所以税收政策的落实是决定其好坏的重要标准。

  我国近几年来,一直在努力地降低企业税负,可是效果并没有达到预期,原因在于我国征税体制“人为治税”现象严重。

  在我国当前地方政府政绩考核体系下,税收征缴仍然是重要评判标准之一。这就造成了地方政府会受到税收任务的层层加码以及税收增长的“惯性逻辑”迫使大量企业财务负担加重。再加上我国独有的分税制体系,政府支出压力连年攀升,但是收入却需逐一上缴,财权事权不匹配的现状促使地方政府不得不将缓解政府财政压力寄希望于当地企业。

  所以,落实小微企业税收减免政策,关键在于如何避免“人为治税”现象。

  首先,坚定落实税收法治原则,保证当地政府在各个环节上依法征税,有关部门既不能超越法律法规向特定纳税人让渡税收利益,更不能滥用自身职权随意性、选择性地执行某项政策。要确保税率、征税对象、计税依据等基本税收要素的法定,明确企业既定的税收权利和义务。按照法律的要求,根据收入的档次进行不同的减税力度,避免变相优待和歧视,让小微企业真正受到减税政策的扶持。

  而且,当地政府在处理预算和税收两者关系时,要坚持税收法定原则优先,不得隐性下达所谓的税收收入任务,可以建立民营企业所得税征收等具体征收指标体系,作为衡量完成对小微企业普惠性减税政策落实效果的标准,并且将这个标准作为评判政府工作成绩的重要依据。同时明确征收“过头税”的法律责任,为依法征收提供更为有力的法律保障和支撑,在此过程中,强化社会监督的重要性,鼓励企业在受到不公平待遇时勇于提出不同意见,有关部门也应当给予足够的重视。

  其次,我们减税政策的实质是为了增加企业“获得感”,切实降低企业财务负担。“税”在国家的保护下能够减少征缴,那么同时,也要避免“费”在此过程中出现上涨。从我国地方政府公共收入的特点可以发现,税收收入和非税收收入存在明显的“翘板效应”,政府虽然“税权”受国家的限制监督,但是“费权”却是名目繁杂,政出多门,规范难度较大。所以我们要加大行政收费和政府性基金清理力度,压缩政府自由裁量权,规范政府收费权限,遏制随意征税行为,实现收费也同样受到法律的约束,切实降低企业非税支出负担。

  除此之外,税收作为财政政策的重要手段之一,落实同样需要与货币政策相衔接。如果说减税是在帮助企业“节流”,那么货币宽松就是在帮助企业“开源”。只有两者有机结合,才能真正让企业的钱包“鼓起来”,民营企业“强”起来。我国的货币宽松政策对信用宽松的带动作用一直不明显,这源于我国货币政策传导机制存在一定的阻碍,银行为中心的间接融资体系造成了资源流通的不流畅。所以,减税政策和宽松货币政策是两个不可分割的部分,在落实减税政策的过程中要疏通货币传导机制,让“活水”能够真正流入企业。

  减税政策“知易行难”,既然给了民营企业一个美好的期望,那么就需要将其坚定的落实下去,杜绝“人为治税”的现象,切实增加企业“获得感”。(中国财政科学研究院应用经济学博士后)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