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董希淼:加快发展中小金融机构

2018年12月21日 07:05   来源:经济日报   

  与社会对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高度期待相比,我国在民营银行准入、监管等政策方面仍偏审慎,民营银行发展受到较多限制,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因此,在民营银行试点启动数年后,有必要回顾民营银行相关政策,并对其调整、完善

  习近平总书记在民营企业座谈会上指出,扩大金融市场准入,拓宽民营企业融资途径。银行业是我国金融业的主体,扩大金融市场准入,重点是扩大银行业的市场准入。近年来,我国采取切实措施,通过鼓励民间资本进入银行业来激发市场主体的动力与活力,在加强监管的前提下,允许符合条件的民间资本依法发起设立民营银行、消费金融公司等中小金融机构,努力构建多层次、广覆盖、差异化的银行机构体系,取得了积极进展。自2014年首批5家民营银行获批成立以来,目前我国已有17家民营银行。

  但是,与社会对民营银行等中小金融机构的高度期待相比,我国在民营银行准入、监管等政策方面仍偏审慎,民营银行发展受到较多限制,市场竞争力不够强,为民营企业服务的能力还有很大提升空间。目前,我国中小金融机构监管大多参照大型金融机构,缺乏差异性。2014年启动民营银行试点时,监管部门确定了五项原则,其中一项即“要有差异化的市场定位和特定战略”。根据这一原则,监管部门应鼓励民营银行积极探索创新。因此,在民营银行试点启动数年之际,有必要回顾民营银行相关政策,并对其调整、完善。

  一是适当放宽民营银行市场准入。《关于促进民营银行发展的指导意见》规定,民营银行要“有承担剩余风险的制度安排、有股东接受监管的协议条款、有合法可行的恢复和处置计划”等,这些内容被称为“生前遗嘱”。民营银行作为新生事物,抵御外部冲击的能力薄弱,在试点期间实施“生前遗嘱”,有助于民营银行股东落实“风险自担”原则,保护存款人权益。不过,在存款保险制度建立后,“生前遗嘱”相关条款应适时修改。同时,应适度放宽民营银行经营区域限制,支持和鼓励民营银行在省域内逐步增设分支机构和网点,激活民营银行发展活力和服务张力,为民营企业提供充分竞争的金融服务市场。

  二是支持民营银行拓宽负债来源。由于线上、线下受限较多,民营银行负债来源狭窄。以微众银行为例,该行2017年客户存款仅占总负债的7.22%,同业及其他金融机构存放等占63.79%。根据《同业拆借管理办法》规定,民营银行2年之内无法进入同业拆借市场开展流动性管理;根据《全国银行间债券市场金融债发行管理办法》规定,民营银行至少在成立3年内无法发行金融债解决资金来源问题。此外,由于不是全国性市场利率定价自律机制正式成员,现阶段大部分民营银行无资格发行大额存单。从结果上看,民营银行负债规模受限较多,影响其信贷投放能力,不利于服务实体经济、服务民营企业。因此,可考虑修订现行相关办法,缓解民营银行负债来源单一等问题。

  三是鼓励民营银行开展产品创新。由于民营银行存在渠道、品牌等劣势,若产品、服务与大中型银行同质化,就难以吸引客户。对此,一些民营银行已经与一批主流城商行、农商行合作,通过按比例联合出资、各自多重风控、风险各担等创新模式,直接面向个人消费者和小微企业提供在线信贷服务,在互联网贷款方面也积极摸索,发展较快。在存款方面,近期部分民营银行推出新型存款产品,因其门槛较低、支取灵活、利率较高等特点,受到了客户欢迎。民营银行数量少、规模小,创新风险总体可控,在监管上可允许民营银行在产品和服务创新方面先行先试,并引导其完善资产负债配置,完善风险管理体系及信息安全保障体系,合理管控流动性风险。

  (作者系中国人民大学重阳金融研究院高级研究员 董希淼)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