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行降准还需增强政策的传导性

2018年10月09日 07:54   来源:中国网   谭浩俊

  为进一步支持实体经济发展,优化商业银行和金融市场的流动性结构,降低融资成本,引导金融机构继续加大对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及创新型企业支持力度,中国人民银行决定,从2018年10月15日起,下调大型商业银行、股份制商业银行、城市商业银行、非县域农村商业银行、外资银行人民币存款准备金率1个百分点,当日到期的中期借贷便利(MLF)不再续做。

  此次降准,显得有点突然,因为,从近一段时间央行公开市场操作的具体情况来看,并没有显示出要降准的任何痕迹。相反,却回笼了一部分资金,让外界有一种市场并不缺少资金的印象。

  但是,仔细推敲却又不难发现,央行的此次降准,又有它的必然性。要知道,眼下的实体经济尤其是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包括创新型企业,融资难的矛盾依然是比较突出的,甚至是比较尖锐的。不仅如此,融资成本也仍然居高不下。

  更为重要的是,由于国际环境的变化,出口比例较大的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由于出口难度加大、成本上升、有些还关税税率增加,运行的难度更大,盈利能力更弱,需要的资金量也更多。在这样的情况下,就显得资金矛盾更加突出,需要补充一定的流动资金,以应对眼前的困难。

  需要注意的是,按照目前金融机构对待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态度,要想在存量基础上获得更多的资金支持,空间是比较小的,难度也是比较大的,银行以风险防范之名控制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的贷款现象也是比较明显的。所以,必须在增量上做文章,降准无疑是最好的手段,也是眼下最为有效的手段。

  而从此次降准的具体政策来看,立足点也非常明显,就是给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也就是实体企业,实行的定向降准。这也意味着,这次央行决定降准,目的非常明确,就是要把释放的资金用于定向降准对象,而不是仅仅为了补充银行的流动性。单从银行的流动性来看,银行并不缺资金,关键就在结构,在于实体企业获得的资金支持太少。

  也正因为如此,对此次的央行降准,能否达到预期目的,就要看政策的传导,看释放的资金能否如愿地进入实体经济领域,进入到小微企业、民营企业和创新型企业的手中。

  而从近年来央行定向降准的政策实施情况来看,定向的效果并不是很好,降准释放的资金并没有真正进入小微企业和民营企业手中而被银行挪作他用了,特别被转移到了房地产市场。央行发布的相关数据显示,截至2018年6月末,全国房地产贷款余额35.78万亿元,同比增长20.4%,增速比上季度末高0.1个百分点;上半年增加3.54万亿元,占同期各项贷款增量的39.2%,比上季度末高0.1个百分点。

  在管理层明确要求银行控制对开发企业贷款的情况下,开发企业贷款仍然有增无减,就足以说明,银行并没有真正按照管理层的要求去做,仍在想方设法给开发企业以贷款支持。那么,如果监管不严,谁也无法保证银行不会继续像过去那样扭曲政策执行。

  很显然,此次降准,也是对货币政策传导机制是否通畅的一次考验。因为,按照中央金融监管委的要求,必须确保货币政策传导机制的畅通。如果定向降准释放的资金不能如期进入实体经济领域,就说明货币政策传导不畅通,就必须对相关情况进行调查。不然,政策的作用与效率就难以体现。

  在经济仍然面临较大困难,企业融资矛盾依然比较突出,融资成本较高的情况下,决不能再因为银行行为的不规范,而导致政策的作用打折,影响经济的稳定。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