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减税让小微企业轻装前行

2019年01月11日 07:51   来源:广州日报   练洪洋

  9日召开的国务院常务会议决定,对小微企业推出一批新的普惠性减税措施。其中,大幅放宽可享受企业所得税优惠的小型微利企业标准,同时加大所得税优惠力度,对小型微利企业年应纳税所得额不超过100万元、100万元到300万元的部分,分别减按25%、50%计入应纳税所得额,使税负降至5%和10%。

  新年伊始,就传来减税利好,一大波“红包”已在路上。此次调整,优惠政策将覆盖95%以上的纳税企业,其中98%为民营企业。可见,本次减税力度很大、惠及面很广,必将为众多小微企业的发展注入“活力因子”。

  根据一个常被援用的权威数字,我国中小企业数量占企业总数90%以上,贡献了80%以上的就业岗位、70%以上的发明专利、60%以上的GDP以及50%以上的税收,在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中有着不可替代的作用,尤其在提供就业岗位、推进城镇化建设、推动科技创新、促进经济增长和维持社会稳定等方面发挥着举足轻重的作用。因此,增强小微企业发展的活跃度,延长小微企业的生命周期,提升小微企业的市场竞争力,对促进国民经济与社会发展有着重大而深远的意义。在目前的经济形势下,小微企业的困难较多,如成本居高不下、税费负担较重等,必须正视。

  以税收减法换取市场活力加法,面对小微企业发展的瓶颈和痛点,减税是一项行之有效的促进措施。经济学家认为,对边际收入和资本减税,将促进经济整体增长。事实也证明这一点,2018年5月1日起,增值税三项改革措施开始实施,包括降低增值税税率、增值税小规模纳税人扩围、对部分企业在一定时期内未抵扣完的进项税额予以一次性退还。小规模纳税人年销售额标准调高,让大多数小微企业和初创企业享受到计税优惠,提升了小微企业的投资回报率,激发了小微企业的活力。

  减税是一个存量改革过程,从存量上挖潜,挖出最大潜力,是减税题中应有之义。普惠性减税就是从量上打开缺口,寻找出路。此次减税主要针对小微企业,仍是结构性减税,市场期待的是更大规模和更大范围的整体性减税,希望能在增值税和企业所得税这两大税种的税率上有所表示,以惠及更多企业。鉴于企业所得税率、个人所得税率、社保费率仍然偏高,仍有降低空间,未来仍需加大减税力度,不断提振市场信心。

  减法要做得漂亮,减出最大效用,要用绣花功夫,精准施策。精准减税才能减到位,减到位才能出成效,发挥税收杠杆的最大效用。精准减税,要体现价值取向,把减税政策对接国家发展战略,与经济结构转型、产业结构调整及人民福利增进相结合;精准减税,要把好钢用在刀刃上。譬如,对金融机构向小微型企业发放小额贷款所得的利息收入免征增值税,降低金融机构的税收成本,提升其对小微企业贷款的积极性,从而为小微企业融资纾困解难。这种减税,就有四两拨千斤之精准。

  每一次减税降费,每一次精准落实,都为小微企业送去“及时雨”,助力小微企业轻装上阵、放手发展。减税降费必然触及现有利益,各有关方面都要舍小利顾大义,少算眼前小账而多算长远大账,真真正正地把税费减下来,为市场主体减负担、增活力,激活经济发展的“一池春水”。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推动中小微企业高质量发展    2018年06月27日
  • ·把握新常态下企业发展新特征    2015年05月07日
  • ·陈学慧:释放小微企业发展活力    2013年07月25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