透过这块屏幕,你看到了什么?

2018年12月15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直播教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差距并非一块屏幕可以弥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这两天,不少人的朋友圈被一篇题为《这块屏幕可能改变命运》的报道刷屏了。据《中国青年报》的这篇报道介绍,成都七中开设网络直播班16年来,为200多所贫困地区的学校提供优质教育服务,7.2万名学生在远端同步学习,88人考上了清华北大,不少人因之改变命运。

  改变命运的故事总是特别能打动人。直播教学为贫困地区的孩子打开了认识世界的窗口,让他们了解到教室之外的优秀同龄人都在做什么,从而对自己的生活有了更开阔的认识,这具有积极意义。但另一方面,我们也看到,很多差距并非一块屏幕可以弥补,推动教育资源均衡需要更多“人”的努力。

  一边是一本率超九成的“中国最前列的高中”,一边是一本率仅个位数的贫困地区高中,直播教学像是一座桥梁,为身处教育鸿沟两侧的师生建立了联系。“没想到我这么差”“贫穷限制了想象力”……这些感慨背后,是贫困地区学生要付出更多的努力。而最打动我们的就是,他们认识到了自己的差距,却没有放弃,敢于拼搏,去实现自己的梦想。

  今年6月底,纪录片《出·路》上映,导演用6年时间跟拍了3个孩子,一个山区女孩,一个小镇青年,一个都市少女。在故事的开始,他们都要去光明的未来,而在故事的结束,有人在现实前退却。山区女孩一开始脸上洋溢着兴奋的笑容,表示“要考北京的大学”,而在纪录片的结尾,年仅16岁的她嫁给了表哥。这样的山区女孩很多,她们没有逃离自己的生存困境,物质上的贫穷或许还有机会改变,而精神上的闭塞却让人止步不前。我们无法理解当事人的选择,但欣慰于贫困地区的些许改变。直播教学的最大意义就在于它让贫困地区的孩子看到了美好的未来,打开了他们的视野,并给他们以公平的教育资源和发展机会,激励他们去改变,去寻找更多的出路。

  当然,技术只是一种手段,促进教育公平,离不开“人”的支持。贫困地区教育凋敝,一方面是超级中学疯狂掐尖,没有优质生源;另一方面是师资流失严重,没有好的老师。这背后是我国城乡发展不均衡,差距较大,改变这些需要全社会的努力。

  值得庆幸的是,这些年来,除了成都七中开设的网络直播班,更多的改变正在悄然发生:针对寒门子弟的国家专项计划,自2012年实施以来,受惠学生由2012年的1万人扩大到2016年的9.1万人;启动义务教育学校建设史上财政投入最大的单项工程,全面改善了贫困地区的办学条件……这些政策上的“顶层设计”,让我们对“知识改变命运”充满期待。

  甲之蜜糖,乙之砒霜。虽然目前应试教育受到诸多诟病,但对贫困地区的孩子来说,它可能是改变命运的唯一出路。未来,我们更希望通过技术的革新,弥补城乡之间的差距,促使优质教育资源得到最大化配置,让贫困地区的孩子也有更多的人生选择。

  另外,直播教学过程中产生的新问题也不容忽视,比如,进直播班的都是挑选出来的“尖子生”,这会不会加剧新的不公平?直播设备的费用会不会增加学生的负担?面对直播教学这个巨大的市场蛋糕,还需要政府部门履职尽责,严格标准,防止商业操纵牟利。(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直播课堂:一种可推广的教育扶贫模式

     “名校直播”只为农村学生打开一扇窗

(责任编辑:臧梦雅)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