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用真诚言行感动每一个学生

2018年12月05日 07:36   来源:红网   罗定坤

  最近一段时间,常听到邻居的孩子抱怨,说不想上学了。笔者才从教育岗位退休不久,知道现在的学生厌学的多,为什么会出现这种现象呢?究其原因,并不都是学生的智力因素,而是教师在教学中只重视向学生照本宣科地传授所谓知识而已,从而忽视了学生学习中积极的情感因素的培养,抱着“教不教是我的事,学不学是你的事,别说我没教”的态度,导致学生没有建立起积极的学习情感,失去了对学习的信心和兴趣。

  笔者认为,首先是教师教学的消极情感的影响。现在,为数不少的教师缺乏足够的专业思想和教学热情,或者教法枯燥、单一,不充分利用现代教学手段,而是一支粉笔“满堂灌”,毫无激情可言,致使在课堂教学中表情麻木冷漠,讲授平淡无奇以致造成课堂气氛压抑、沉闷,学生则易不专心听讲,不愿回答教师问题,对教师布置的任务马虎敷衍,久而久之则形成对读书学习的消极情感。俗话说:“言为心声,情动于意而行于色”,一个教师如果没有对本职工作的热爱,哪会有讲课时津津乐道的热情和笑容可掬的神情呢?又哪会获得学生的尊敬与爱戴呢?

  其次是学生缺乏成功的情感体验。心理学的研究认为:人有一种自我实现、承认、取得成功的愿望。成功和失败在学生心理上会引起不同的情感体验,对学生学习会产生不同的影响。一些学生不能掌握教师所讲的知识、提问时又不会回答、考试时成绩又不好,常常会被教师一味地责备为不努力、不认真学,跟教师作对等等。久而久之,使他们感到自己比别人差,产生自卑感,这样严重地挫伤了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加上部分教师受到学校评估制度的影响,“望生成龙”心切,采用了一些过激的言行,更增加了学生的失败的情感体验,其后果是使学生对某些学科产生了害怕、厌恶等不正常的情感,致使一些学生产生“反正学不会,干脆不学了”的想法。

  综上两个方面所述,在应试教育向素质教育逐步转轨的过程中,重视学生的情感因素,应该成为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实践证明,一个教师只有具备爱心,热爱本职工作,以校为家,视生如子,才能做到“晓之以理”先“动之以情”,因为情之感人往往超过理之化人,用你的真诚言行去感动每一个学生,用你的灵活机动的教学方法去调动每一个学生学习的积极性,那么,你的学生就一定会成功!

(责任编辑:李焱)

鍒嗕韩鍒帮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