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学生再成免费劳力:职校“实践教学”亟待规范

2018年11月28日 07:29   来源:羊城晚报   然玉

  “班主任说,那儿有网吧、健身房,每天的工作也很轻松,一个月还会给3000元工资。去了才发现,每天从早到晚组装灯泡,并没有工资……”近日,说起自己的遭遇,西安技师学院的一年级学生,15岁的李丁认为学校欺骗了他们。据调查,该工作说是“社会实践”,结果学生去了每天只组装灯泡,还工作十几个小时,一些同学不想干了,想回西安,遭到了拒绝。(11月26日《华商报》)

  廉价甚至免费“学生工”事件,此前已一再曝出。此类案例,每每都会有不同的呈现形式和“掩饰性措辞”,比如说“顶岗实习”“勤工俭学”等等。而这一次,西安技师学院在回应质疑时,也极力将“组织学生免费打工”说成是“社会实践”“夏令营”和“工学交替”。然而谁都知道,文字游戏丝毫改变不了其“榨取学生价值”的本质。没工资,每天干活十几个小时,那些从西安远赴杭州的学生们,到底经历了什么?涉事学校和老师,在其间又到底扮演了何种角色?

  职校学生如此频繁地成为“免费劳动力”,个案背后的共性是显而易见的。众所周知,职业教育往往更加强调动手实操能力的培养,让学生更早、更充分地去用人单位上岗实干,被视作全方位系统教育的一部分。此外还应该明确的是,职业院校通常还存在着人才定制、定向委培、保障就业等多种多样的复杂状况,这客观上给了某些投机者以夹带私货、浑水摸鱼的可乘之机。从学生们的立场出发,他们其实很难区分,哪些是正规的、必要的实习,哪些是被人利用打白工。

  西安技师学院表示,之所以组织此次活动,“要是锻炼学生的动手能力,让他们感受社会的竞争压力”。此番论调看似有理,实则漏洞摆出。为了感受竞争压力,就一定要让学生每天在流水线上装十几个小时的灯泡吗?这不是体验苦难,而是没有苦难制造苦难,其实质必然是“苦了学生,肥了学校”。当然了,这并不是孤立现象。一些职校管理者的惯用策略,就是动辄以“能力危机”“竞争危机”“就业危机”等等说辞来恐吓学生、放大其焦虑,直至最终驱使其配合就范。

  毋庸讳言,不少职校学生内心都有着强烈的不安全感,对未来充满着迷惘。这种“弱势心理”,固然驱动着他们更加努力地投入学业、探索社会,但同时也给了不怀好心者大做文章的可乘之机。所谓廉价学生工事件,背后的套路都是雷同的,老师要么兜售“希望”承诺就业保障、高额工资种种,要么就是迎合焦虑给他们一种貌似能提升自我而但求心安的解决方案……实际上,在现实的职业教育语境里,所谓的“实习”“实践”越发模糊化乃至无所不包,学生们被安排去做的事情,也越来越与专业本身无关。

  职校学生需要的是真正的上岗实习,是具备专业相关性、能提高自我职业技能的实践机会。动不动以“感受社会”“体验竞争”等空洞的理由诓骗学生打白工,只是以教育之名行非法用工之实而已。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