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理“四唯”背后的教改热望

2018年11月30日 07:34   来源:新华每日电讯   王石川

  近期,多部委启动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新华每日电讯记者调查发现,近年多起抄袭、撤稿乃至师德沦丧的事件,背后都有典型的“四唯”问题。在相关讨论中,不少青年教师说出了自己关于学术与科研的困惑。

  在外界看来,高校青年教师是知识水平高、经济收入高、社会地位高的“三高”群体,但他们有的自认是高学历、低收入、低生活质量的“一高二低”群体。调查显示,40岁以下各年龄段高校青年教师对自身职业和发展状况满意者不足40%,科研压力大、职称晋升难和教学任务重,已成为“青椒”们必须面对的三座“大山”。

  有什么样的指挥棒,就有什么样的导向。一些“青椒”唯发表论文马首是瞻,乃至出现“认认真真栽培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现象,究其因源于“四唯”问题在高校长期存在。这一现状导致的后果便是多输——学校收获了一批质量低劣的论文,高校教师把精力耗在发表粗劣论文上,学生则是最大受害者。

  在2018高等教育国际论坛年会上,教育部高等教育司司长吴岩直言:“一部分学生天天打游戏,天天睡大觉,天天谈恋爱,‘醉生梦死’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教师‘认认真真栽培自己、稀里马虎培养学生’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一部分学校‘领导精力投入不足,教师精力投入不足,学生精力投入不足,资源配置投入不足’的日子一去不复返了。”三个“一去不复返”,振聋发聩,赢得舆论共鸣。

  党的十九大报告中明确提出,“加快一流大学和一流学科建设,实现高等教育内涵式发展”。“双一流”建设关乎国之大计,关乎教育强国的成色。但是,如果放任高等教育存在重科研轻教学的现象大行其道,如果对课堂“注水”的现状熟视无睹,如果老师不得不停留在表格上、框框里……就不可能培养出一流人才,也不可能建设一流学科,又谈何一流大学?

  把脉问诊不难,开出药方也不难,难的是如何对症下药。教育部相关部门负责人指出,“必须坚持把‘四个回归’作为高等教育改革发展的基本遵循。”具体来说,学生要刻苦学习,高校必须围绕学生刻苦读书来办教育,引导学生求真学问、练真本领,成为有理想、有学问、有才干的实干家。简言之,教育要尊重常识,回到尊重教学和教育规律的轨道上来。

  清理“四唯”背后,凝聚着民众的殷殷热望,也标注着中央的顶层设计。在不久前召开的全国教育大会上,习近平总书记强调,要深化教育体制改革,健全立德树人落实机制,扭转不科学的教育评价导向,坚决克服唯分数、唯升学、唯文凭、唯论文、唯帽子的顽瘴痼疾,从根本上解决教育评价指挥棒问题。

  说到底,教育改革改的是教育,革的是弊端。顽瘴痼疾能不能革除,教育评价指挥棒能不能调正,办学体制改革和教育管理改革能不能步入正轨,直接关乎改革能否成功,关乎改革是否有成效。

  改革从来都不易,教育改革尤其不容易。但教育改革关乎国运,关乎民族未来,也关乎师生权益,不改不行。此前,科技部、教育部等多部门联合发布《关于开展清理“唯论文、唯职称、唯学历、唯奖项”专项行动的通知》,意味着教育改革正在稳健推进。在为此点赞的同时,也应看到改革要发挥作用,不可能轻轻松松、敲锣打鼓就能做到。因此,我们既要充分认识到改革之难,做好足够的心理准备,也要出台配套措施,防止跑偏。

  正如一些“青椒”担忧的,要警惕借破“四唯”虚化标准,变成特权当道、学阀当道、没有标准的改革。有专家也提到,中央提出破“四唯”之前,在尚无替代方案的情况下,有的单位已开始打着改革的名义降低标准、虚化标准。如果不能及时矫正,破“四唯”就会适得其反,教育改革进程也可能被干扰。改革越复杂,越需在把准方向的同时考虑得更审慎,设计得更周全。在推动改革过程中,也要更注重反馈,多倾听民意。

  教育兴则国家兴,教育强则国家强。习近平总书记曾指出:“今天,党和国家事业发展对高等教育的需要,对科学知识和优秀人才的需要,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为迫切。”关注高校教师生存状态、困惑困难,对高等教育现状进行“地毯式”调查,有益于中央决策,有益于深化教育改革,有益于建设“双一流”。革故鼎新,破立并举,当改革成效不断呈现出来,受惠的不只是高校师生,还包括高校乃至整个国家。

(责任编辑:年巍)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