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背景:
近日央视新闻的一则报道,让人“大开眼界”:河南平顶山鲁山县日前发布通告,在全县范围内禁止开采河砂,然而就在河务管理局监察队员的眼皮底下,非法采砂热火朝天,运砂车进进出出,监察队员却始终称没有发现。更让人大跌眼镜的是,记者向河务管理局值班室打举报电话,回头却接到了砂场老板的电话。
非法挖砂大有文章
河砂,本属河道的一部分,却又是工程建筑中经常要用到的材料。随着建筑用砂价格上涨,一些人盗采河砂,不仅影响到防洪、航道,甚至毁林毁地。作为专司水行政管理工作的河务管理局,治理非法采砂,遏制偷采砂石现象,本是其分内职责。在媒体曝光、环保督察组通报的情形下,鲁山县的非法采砂却仍在热火朝天地进行,相关监督人员对此视若不见,成了稻草人一般,这是典型的失职。【详细】
一面是通报批评,严管严查要求整改;可另一面却是夜里继续“工作”,风雨无阻继续挖砂运砂的盗砂者。这种强烈对比,是一种现实嘲讽。如此明目张胆地顶风作案,当地相关监管部门真能视而不见?面对中央环保督察组的现实诉求,当地就真能无动于衷?【详细】
不能选择性“眼盲”
更令人细思极恐的是,记者曾向鲁山县河务管理局值班室打了举报电话,并给值班人员留下电话号码。让记者没想到的是,给记者回复电话的竟然是砂场老板。是谁把举报人的电话透露出去的?监管部门与砂场究竟是怎样的关系?背后有没有利益输送?如果这样“操作”的话,举报者的安全又将如何保障?解开这些疑惑,需要相关部门进行彻底地调查,并给公众一个明明白白的交代。【详细】
非法采砂,能为不法分子带来经济利益,却以损害公共利益为代价。只要相关部门认真负责,非法采砂并非不能治理。以鲁山县为例,当地既有对口管理的部门机构,也有相应的人防、物防条件。遗憾的是,当地为治理非法采砂运砂布下的“天罗地网”全部失效。这说明,如果有关部门没有责任心,监管不到位,即使条件设备再好,同样是不称职的“稻草人”。【详细】
出来混迟早要还的
为了发展经济,许多地方置环境保护于不顾,引进污染产业,包庇污染企业,还美其名曰“先污染后保护”。问题是,这种发展模式早就被证明是行不通的,“出来混迟早要还的”,欠下的环境破坏的债也是要还的。就说鲁山县的非法采砂吧,别说这项产业能贡献多少经济收入和就业岗位,要想恢复生态,投资金额就要将近2个亿。这就意味着,非法采砂给某些人“创造”了财富,却要公共财政掏钱来填补环境欠债。这笔账划不划算,还用得着算吗?【详细】
官商勾结中,权力与利益相错交织,公权私化沦为了利益的工具,形成了一条黑色链条,所呈现出来的便是狡兔三窟的现实丑态。当然,这也折射出了对非法采石的处罚力度和现实整治还存在现实缺位,越轨成本还需要大幅度地科学提升。据了解,现在鲁山县被挖开的砂堆千疮百孔,想要恢复生态,工程投资金额大概要将近2个亿。这痛,这债,不能让当地老百姓来还和承担。【详细】
微言大义:
@红葫芦黄葫芦 :央视不报道的话……
@绯雪真人 :应该严查到底,严惩不贷!
@北志南:其实这就跟学校收手机一样,你要是真下决心收,没有收不到的。
@比啦啦啦:很简单,卖沙子赚一波,治理河道再赚一波,何乐不为?
@花丝落雨:还不是因为有勾结嘛。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本来属于公共资源的河砂,被不法分子变成囊中财物,现在却要由公帑填补生态损失,人们只能一声叹息。应当看到,砂石盗采一旦建立起庞大的灰色利益链,就已经演变成了一个综合性的社会治理问题,单个部门的专业性监管并不能凑效。要想解决,根本上还是要从理顺基层治理机制入手,有针对性地清理灰色利益的滋生土壤。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