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任由网络图片"钓鱼式"侵权诉讼有违版权保护立法精神

2018年11月12日 10:55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子衿认为,巨大的利益面前,指责“维权产业链”是白费唇舌。一方面,我们需要各方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意识,另一方面,司法也不可因循“套路”,给“钓鱼式”诉讼提供谋利空间。

  最近几年,与图片版权纠纷有关的诉讼呈爆发式增长,其中涉互联网图片占了很大一部分。究其根源,有国家对版权保护力度不断加强和个人维权意识渐浓的因素,但也不乏一些公司和个人钻法律空子,想方设法打造“维权产业链”,相信很多互联网内容生产企业,甚至知名度较高的自媒体人都“不堪其扰”。

  通过诉讼方式获得的利益远远高出正常的图片商业授权获益,是“维权产业链”形成的基础。一张图片正常的授权费用是几十元,如果走法律程序,则可以获利近千元甚至更多。马克思在《资本论》中写道,“有50%的利润,它就铤而走险;为了100%的利润,它就敢践踏一切人间法律;有300%的利润,它就敢犯任何罪行”。正常商业授权和法律途径收益相差十几倍到几十倍,谁还愿意继续经营图片商业授权的业务?

  为何有那么大的差异?与司法实践中几个不合理有密切关系。

  不应否认,在56年之前的互联网时代,大家的版权意识普遍不健全,没有明确所有者的图片被随意使用。那么,近年侵权诉讼数量暴涨是否意味侵权行为集中涌现?恰恰相反,事实是,近几年是互联网内容生产越来越规范的时期,诉讼的内容多见于历史数据。“互联网是有记忆的”,这种媒介形式不同于报纸、广播和电视,历史信息很容易留存。这就给那些通过“维权产业链”谋利的公司和个人带来极大便利。先把侵权信息做公证,过几年判赔加码上涨了再集中打官司索赔,跟房地产开发商囤地不盖楼一个道理。不考虑侵权时间和历史原因的判决是不合理的。

  前面说过,近年从国家层面上不断加大知识产权保护力度,法院判赔的价码水涨船高。我国司法虽然不属海洋法系,但无论是法官判决还是调解,也会参照以往判例。现实中,法官面对大量诉讼,“一刀切”的判决很常见。

  知识产权要体现其知识性和创造性,在近年的互联网图片侵权诉讼中却出现鱼龙混杂的情况。人人有手机,人人能拍摄,是科技进步带来的便利,随手拍在人们生活中习以为常。在笔者了解到的一些诉讼中,涉案图片反映的就是普通景物,拍摄难度不大,更谈不上独创性和稀缺性,却仍然能获得高额赔偿。这也是不合理的。

  2009年微博兴起,2011年微信诞生,这些年“两微”成了大家获取信息的重要途径,新闻生产者在此类第三方公共平台上发布信息,不曾谋利,是否也要全部受到版权约束?笔者认为有待商榷。要知道,分享精神是互联网自带的天然属性,是使网络在近十几年成为人们越来越离不开的媒介形式的独特“气质”,为什么不能区别对待?

  在巨大的利益面前,指责“维权产业链”是白费唇舌。如何解决?一方面,我们需要各方不断提高知识产权意识,自觉尊重知识、创新与劳动;另一方面,司法也不可因循“套路”,只会照旧例断案,给“钓鱼式”诉讼提供谋利空间,侵蚀互联网继续发展的基础。这需要相关部门从源头出发,更深入地了解实际情况,让判罚更加公平公正合理,切断本不应存在的,利用司法谋取不合理收益的维权利益链。(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子衿)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朋友圈转发侵权:“自己地盘”也须要遵守法律

     黄汇:对互联网“山寨”侵权要社会共治

(责任编辑:武晓娟)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