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朋友圈上传有趣的图文、点赞精彩的内容、转发认同的观点,已成为时下主流的社交方式。同时,使用微信推销商品也让朋友圈变身充满商机的创业高地。但在拇指按动之间,稍不留神也有可能触及侵权的“雷区”。近日,朝阳法院通报了几类常见的朋友圈侵权方式以及相关案例,提醒社会公众在享受朋友圈便利的同时也要提高法律意识,规避侵权风险。(5月7日《北京晨报》)
朋友圈已成为信息传播、转发的主要途径,受众面广,查阅方便,影响力大,深受广大用户的喜爱,很多人在看到感兴趣的图文时,也往往会随手一转,与其他好友分享,从而提高了转发率。不过,朋友圈内容良莠不齐,一不小心就会中招,不仅容易被各种鸡汤文、养生文忽悠,还可能踩中侵权“雷区”,惹上了侵权官司,最后赔了夫人又折兵,实在是太不划算了。
从法院通报的几起典型案例来看,诸如复制抄袭文章泄愤、吐槽诋毁同行等导致商家的商誉受损,擅自发布他人图片、转发未经授权文章、未经授权使用商标等,则属于明显的侵犯知识产权行为,均违反了相关法律,需要接受处罚。朋友圈侵权案件频频发生,不仅令对方利益受损,也给自己惹来不必要的麻烦,由此提醒用户注意约束自身行为,需要谨言慎行,遵守法律法规,不要恶意诋毁他人,不要随意发布、转发来源不明的图文。
在很多人的眼里,微信朋友圈都是亲朋好友,乃是熟人社交领域,自己的地盘当然自己做主了,那么就会产生想说啥就说啥的想法。岂不知这是一个误区,微信朋友圈固然属于熟人社交领域,可其毕竟是一个社交平台,每个人都有不同的社交圈子,传播影响力也不尽相同。任何一条图文信息,在通过朋友圈的多次转发、传播后,犹如蝴蝶效应一般,都有可能散布开来成为“爆款”,发酵成受人瞩目的社会热点事件。
事实上,现在很多网络舆情热点事件,都是由微信朋友圈散播出来的,经过多次转发、传播后,就形成了舆论冲击力,始作俑者也难以把控事件的走向和结果,导致事件一发不可收拾,甚或产生了严重的后果。由此可见,用户在使用微信朋友圈时,要把握好言论尺寸,不要发布违法违规内容,也不要图一时口舌之快,以免惹火烧身。此前就有用户因琐事纠纷,在朋友圈辱骂朋友,遭到司法索赔,最终以道歉、赔钱了结。
随着微信朋友圈的社会影响力越来越大,已然成为主要的信息传播渠道,用户也应主动遵循朋友圈的使用规范,不干侵犯他人利益的事。须知,网络不是法外之地,微信朋友圈也不例外,违法侵权就应接受法律惩罚,这是正常的纠偏之道,也让侵权者长记性,不能在自己的地盘肆意妄为,需要遵守法律和道德底线。
(责任编辑:李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