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2135亿元!从“淘便宜”变身“挑尖货”的购物狂欢

2018年11月13日 10:03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2135亿元,2018年“双11”不断滚动的单日成交额就此停止,但以“双11”为缩影的我国电子商务消费市场仍在不断发展成熟。10年以来,从“双11”管窥我国消费,逐年刷新的交易总量除了反映互联网消费潜力持续,更折射出未来消费的趋势。

  呈现消费不断升级态势

  10年间,人们见证了我国电子商务事业的爆炸式增长,见证了电子商务改变人们的消费观念和消费习惯,电子商务所开创的数字经济,成为发挥消费拉动经济增长的重要一极。10年间,电商消费的趋势与我国经济转型升级、提质增效的发展路径同向而行,呈现出消费不断升级的态势。10年间,人们对美好生活的需求,正在通过电商平台的链接,在线上线下融合中日益得到更好的满足。【详细

  某种程度上说,“双11”表征了电子商务深度渗透中国人消费领域的巅峰时刻,它就像伽利略所说的一个支点,撬动了一场消费领域的革命,让世界看到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如此惊人。不止如此,需求侧的巨大流量,倒逼第三产业的供给发力。为了针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推荐,使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潜力空前开发,瞬间爆发的交易量给支付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最终诞生了移动支付。巨大的货物流量,催生了研究智慧分拣设备和分拣机器人。【详细

  为互联网行业注入灵感

  “双11”的兴起,助推互联网、物流、金融等行业变革发展,也给诸多互联网经济风口行业注入灵感。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各类消费数据,则催生了云数据等新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可以说,中国在互联网新经济新技术上的诸多领先领域,都得益于电子商务这一先行探索。“双11”的十年,也见证了中国经济模式变革的十年。【详细】 

  智慧零售的经验同样可以被海外商家借鉴。今年“双11”,依靠中国电商平台,西班牙最大百货集团之一的英格列斯百货,就在西班牙本地线下开出了快闪店,并提供了数千个自提点。从会员打通到库存打通,从数据增值到商业“新物种”,伴随大数据驱动下的“人”“货”“场”重构,中国零售业这棵大树正生长出不同面貌的全新枝条,同时在这些创新方向上的探索,也能让全球线下零售业获益。【详细

  看中国向消费大国迈进

  将消费变成节日,与中国经济的积累与升级转型相关,更与中国消费群体及其消费习惯相关。我们从购物节期间消费者抢购的产品看,广泛涉及健康、旅游、教育等诸多领域,并直接与中国民众的生活水平相关。通过40年的改革开放,中国积累的经济实力正在转变成为老百姓更富裕、更美好生活的动力。在全球化时代,一个大国民众的生活水平和消费实力往往会对这个国家与其他国家的关系,以及国际经济、贸易和金融关系产生重大影响。【详细

  无论是科学新发现,还是某个领域的奇思妙想,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即便看似离日常生活最遥远的探索,至少也满足了人类的求知欲。造纸术和印刷术来自人类传承文化的渴望;飞机代表了人类这个地面种族对蓝天的向往;计算机是人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产物。与历史上这些伟大的创新发明相比,“双11”看上去只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它撬动了一场消费革命,倒逼供给服务提升,无疑是有价值的创新。【详细

  微言大义:

  @天昊:网购最多的还是原来那批人,只是长大了好几岁。

  @迷你的辣条:哈哈,我两年前消费100元,如今都是1000元的大客户了。

  @喵小妖:我不明白没啥老说退款,好不容易抢到的,为什么要退?

  @小蜻蜓c:这个数字太厉害了!

  @腾腾:又一次的购物狂欢。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双11”已到第十个年头。以前是“抢爆款”“淘便宜”,如今则是水果生鲜、智能家电等海外商品越来越受青睐。更多元的消费选择和更多注重品质的消费者,让市场需求更加旺盛,“淘便宜”也在悄然变身“挑尖货”。当初的一个小“点子”,竟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就是创新的力量。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