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双11”:一个创意撬动一场消费革命

2018年11月13日 07:06   来源:长江日报   邢帆

  11月12日,在“天猫双11全球狂欢节”上,大屏幕显示“双11”全天成交额超过2135亿元人民币

  无论是科学新发现,还是某个领域的奇思妙想,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即便看似离日常生活最遥远的探索,至少也满足了人类的求知欲。造纸术和印刷术来自人类传承文化的渴望;飞机代表了人类这个地面种族对蓝天的向往;计算机是人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产物。

  今年的“双11”再次刷新了各种纪录。仅仅2分5秒,消费额就突破100亿元;1小时47分26秒,增长到1000亿元;15小时49分,超过去了去年全天的交易量;最终的交易额则达到了2135亿元。

  今年是“双11”第十年,美国亚马逊移植了“电商购物节”模式,最终成交额42亿美元。模式可以直接移植,但十年来,电商引发了中国这个全球最大市场的消费理念革命,并非一朝一夕。

  十年前,网购还是年轻人的时尚,如今,中国男女老少早已习惯了网上购物。某种程度上说,“双11”表征了电子商务深度渗透中国人消费领域的巅峰时刻,它就像伽利略所说的一个支点,撬动了一场消费领域的革命,让世界看到中国消费市场的潜力如此惊人。

  不止如此,需求侧的巨大流量,倒逼第三产业的供给发力。为了针对客户进行个性化推荐,使大数据分析和挖掘潜力空前开发,瞬间爆发的交易量给支付系统带来了极大的挑战,最终诞生了移动支付。巨大的货物流量,催生了研究智慧分拣设备和分拣机器人。

  “双11”的兴起,助推互联网、物流、金融等行业变革发展,也给诸多互联网经济风口行业注入灵感。借助互联网平台的各类消费数据,则催生了云数据等新技术的问世与应用。可以说,中国在互联网新经济新技术上的诸多领先领域,都得益于电子商务这一先行探索。“双11”的十年,也见证了中国经济模式变革的十年。

  这样一场惊涛骇浪,其源头却是一个并不起眼的“灵光一闪”。2009年,淘宝商城内外交困,总经理张勇想搞一个商品大促销。怎么搞呢?要不就选在11月11日,从“单身经济”开始吧。就是这个灵感,像一把钥匙,打开了新天地,十年间见证和推动了中国的消费形态,曾经略带调侃的“光棍节”,也成了整个社会消费能力的“晴雨表”。

  当初的一个小“点子”,竟然产生了如此巨大的影响,这是创新的力量。创新不一定来自实验室或者高深的论文,一个念头,一个想法,一点好奇,一次灵光乍现,都可能成为创新的源头。

  无论是科学新发现,还是某个领域的奇思妙想,最终目的都是更好地满足人的需求,即便看似离日常生活最遥远的探索,至少也满足了人类的求知欲。造纸术和印刷术来自人类传承文化的渴望;飞机代表了人类这个地面种族对蓝天的向往;计算机是人类为了提高工作效率的产物。

  与历史上这些伟大的创新发明相比,“双11”看上去只是一种商业模式,但它撬动了一场消费革命,倒逼供给服务提升,无疑是有价值的创新。

  奇思妙想带来的结果,往往是难以估量的。为什么苹果要向下落,而不是掉到空中?沸腾的开水为什么会顶得壶盖“啪啪”作响?这些在当时堪称奇思妙想的疑问,给人类带来了“万有引力”和蒸汽机。同样的,奇思妙想,把“光棍”和购物节联系起来,会给中国社会带来什么影响,恐怕连张勇本人也未能预料。

  我们需要脚踏实地的科学技术研究,也不能少了各个领域的创意。前者是人类进步的基石,它让我们走得更稳;后者是前进道路上的“加速器”,让我们时不时地“跨越”一下。(长江日报评论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