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梁瑜认为,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越是要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六稳”是对当前经济、外交、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
10月31日,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部署当前经济工作。会议强调,要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实施好积极的财政政策和稳健的货币政策,做好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工作,有效应对外部经济环境变化,确保经济平稳运行。(10月31日新华社)
中共中央政治局召开会议分析研究经济形势,往往备受关注。仔细分析,不难发现,这次会议和以往不同的是,直面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的问题,用词更为坦率。
“经济下行压力有所加大,部分企业经营困难较多,长期积累的风险隐患有所暴露。”这是中央对当前经济运行中存在问题的分析判断。如何应对?“对此要高度重视,增强预见性,及时采取对策。”这是总要求,要未雨绸缪,有所行动。具体怎么做?“要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
学过唯物辩证法的人都知道,外因是变化的条件,内因是变化的根据,外因通过内因而起作用。实现中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关键在于切实办好自己的事情,把外部压力转化为推进改革开放的动力。那么,从哪些方面着力呢?“稳就业、稳金融、稳外贸、稳外资、稳投资、稳预期”,这是7月31日的中央政治局会议首次提出的,这次中央政治局会议再次强调,可见“六稳”在稳经济中的重要作用。
稳就业是首要任务。就业关系民生,就业稳定是最核心的稳定。应该说,前三季度,我国就业情况“稳中有进”。1至9月全国城镇新增就业1107万人,同比增加10万人;三季度末全国城镇登记失业率为3.82%,降至多年来低位。但也要注意“稳中有变”,针对就业结构性矛盾突出、就业总量压力大等问题要继续发力。
稳金融乃重中之重。金融是经济的血脉。稳金融,既要稳住金融市场和金融体系,更要在此基础上稳住金融服务实体经济。日前,国务院金融稳定发展委员会召开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第十次专题会议,就重点分析了三季度经济金融形势,并要求做好进一步改善企业金融环境和防范化解金融风险等有关工作。
稳外贸,关乎中外。总体来看,我国外贸进出口的外部条件比较有利。国际货币基金组织将2018年全球经济增长率预估值提高至3.9%,世界贸易组织将2018年全球贸易量增长预期上调至4.4%,显示了主要国际机构对今年世界经济和贸易增长持乐观态度。但是我国外贸企业的成本等传统优势已减弱,要在激烈的国际竞争中赢得订单,必须紧贴国际市场新需求,研发核心技术,做强自主品牌,提升产品质量,打造外贸竞争新“卖点”。
稳外资,关乎信心。一般来说,外商直接投资的区位选择,是全球区域竞争的风向标和区域竞争力的综合体现。今年以来,我国“高含金量”稳外资政策密集落地。从市场准入、财税优化到用地、用气、用工等政策红包相继兑现,我国市场对外资的吸引力进一步增强。今年前9个月,我国新设立外商投资企业45922家,同比增长95.1%。越来越多的外资选择中国作为投资目的地,看好的是中国持续扩大开放。接下来,政策的关键在于健全制度环境,稳住现有外资,使其真正产生归属感。
稳投资,强基固本。促进经济平稳,投资往往是最为可靠和最为直接的力量。自7月底中共中央政治局会议之后,决策层进行了一系列部署,包括定向降准、加快项目审批进度、继续加大减税降费力度等,目的就是为“稳投资”营造良好的政策环境。
稳预期,重在人心。预期稳,信心增。在国内外经济形势发生变化的情况下,最重要的是坚定信心,进一步凝聚改革共识。当然,良好的预期来自经济的高质量发展。实际上,把前五个“稳”做好,是有利于“稳预期”的。
“他强由他强,清风拂山岗;他横由他横,明月照大江。”越是外部环境变化,越是要专注于做好自己的事。“六稳”是对当前经济、外交、社会发展趋势的正确判断,为坚定不移推动高质量发展指明了工作方向。我们必须坚定信心,练好“内功”,积极应对新问题、新挑战,从而推动中国经济行稳致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员 梁瑜)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评论:以全面深化改革开放赢得未来
加大改革开放力度 确保经济平稳运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