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评新而论·中国经济再出发]漫聊:坐着高铁去香港!出境游开启"高速直通"模式

2018年10月31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2018年9月底的一天,家住北京的夫妻二人在和刚刚上小学二年级的儿子商量出游计划。正赶上广深港高铁香港段正式开通,他们决定带着孩子体验一下坐高铁去香港,并且看望在香港上大学的外甥女。

  (策划: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部;统筹:李焱;脚本:臧梦雅;制作:彭章霞)

(刷新页面,从头看起)

  场景一:家中(2018年9月底的一天)

  爸爸:儿子,国庆节快到了,爸爸妈妈带你出去旅游,好不好?

  儿子:好啊,要出去玩儿啦!咱们去哪儿玩儿呢?

  爸爸:你表姐在香港,咱们这个假期去找她吧。

  儿子:好棒啊!又能见到姐姐了。

  妈妈:咱们还没有办香港签注,是不是来不及办了?

  爸爸:不用。现在可以提前预约,我前两天去问了,在办证大厅的自助服务机上,只要有港澳通行证,几分钟就能办完签注。

  妈妈:现在出境游真是方便多了。别说去香港,我的好多朋友一到假期就带着孩子出国度假,真是实现了“说走就走”的旅行。

  爸爸:可不是,现在出国出境也不用担心没有换足够的外币,很多商场都能刷咱中国的银联卡,还有手机移动支付。

  妈妈:对了,我听说广深港高铁香港段开通了。咱们这次可以选择坐高铁去香港。

  爸爸:是啊。坐着高铁去香港!想想应该是一次全新的体验。

(刷新页面,从头看起)

  场景二:香港西九龙站(2018年10月1日)

  儿子:爸爸妈妈你们看,墙上面写的是“香港西九龙”!

  妈妈:乖儿子,这就是咱们到的车站,记住了吗?跟紧爸爸妈妈,不要随便乱跑,知道吗?

  儿子:知道啦。

  妈妈:广深港高铁真方便!前些年咱们从北京到广州,坐特快还得二十多小时;现在从北京到香港,坐高铁只用不到九个小时。

  爸爸:是呀,外甥女在香港上大学,高铁开通以后,不仅方便她求学发展,也方便咱们看望她。

  儿子:可是咱们是不是还要等好久才能见到姐姐?

  爸爸:放心吧,现在实行“一地两检”的通关模式,咱们先去办理内地出境手续后,再进入同一层的香港口岸区办理入境手续。整个过程最快5分钟就能办完。

  妈妈:只要5分钟?这么快就能办完?

  爸爸:你看排在咱们前面的游客,证件查验和指纹面部识别完成后,已经顺利出境了。

(刷新页面,从头看起)

  场景三:过境限制区免税店前(2018年10月1日)

  外甥女:小姨!小姨夫!

  妈妈:为了接我们,等了很久吧?

  外甥女:没有没有。我刚查了你们车次的到站时间,估计你们快过来了,没想到这么快。我经常往返京港两地,和以前的列车相比,现在的高铁真是快了许多,通关检查也方便了。

  妈妈:对啊,以后过节你要是想回家也更方便了。

  爸爸:才发现这还有免税店,你们不逛一会儿?这次不用帮朋友买东西了?

  外甥女:姨夫,你这就跟不上潮流了,现在放假出境出国游太普遍了,没那么多东西需要代购了。

  妈妈:对,而且现在自贸区的免税店里全世界的商品应有尽有,在网上随时能买到,还特别便宜。这样我就可以腾出更多时间带着咱们的宝贝“看世界”了!

  儿子:我要去迪士尼坐“过山车”!我还想去海洋世界!我还想吃好吃的!

  外甥女:好,都带你去。

  如今,我国的对外开放水平不断提高,人们生活也越来越好,出国留学、出境旅游不再是一件奢侈的事情,而逐渐成为了老百姓生活中的一部分。对外开放是推动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动力。只有坚定走和平发展道路,实行更加积极主动的开放战略,才能获得更多推动发展所必需的资金、技术、市场、人才乃至机遇,才能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为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做出新的更大贡献。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忧患意识不丢 改革锐气不减    2018年12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
      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
      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
      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
      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
      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