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家长抱怨殃及学生 学校如何育人?

2018年08月31日 10:05   来源:北京晨报   范子军

  “孩子特别想回到学校,现在却因为我失学了!”苏晗的母亲王丽无奈地说。7月初,有家长在微信群抱怨,30多个学生住一个宿舍,住宿条件太差。当时王丽也跟着抱怨了几句。“没想到这几句话影响了孩子上学。”王丽说,不仅是她的孩子,多名学生因为家长的“负面言论”上学受到影响。(8月30日《中国青年报》)

  36个人挤在一间宿舍,且不说学生行动如何不便,还存在不小的安全隐患,更别奢谈符合相关规范标准。校方理应虚心接受批评。知错就改、追求进步,有则改之、无则加勉,也是老师和学校对学生最常见的教诲。家长微信抱怨的现象并非无中生有,即使事出有因也该做好解释,尽快尽力解决家长们的诉求,可校方却迁怒于学生,挥舞开除大棒,如此滥用权力能为学校树立怎样的正面形象?又将给学生们做出怎样的反面表率和负面示范?退一步说,即使家长言论涉嫌造谣可能影响学校形象,校方完全可以也应该跟家长交涉乃至依法维权,凭啥拿学生出气?这学校哪来老虎屁股摸不得的傲慢和任性?这样的学校又如何教导学生成材、做人?

  家长抱怨、孩子失学经媒体报道网络曝光后,引起当地相关部门重视,目前已经启动对超大宿舍的整改,被开除学生也已返校就读,这样的结果固然让人感到欣慰。但是,想必不少人心头尚有几个问号:此次被动整改、纠错能否促成校方的内在反省和改进?学校滥用权力想开除谁就开除谁,有没有相应的报备、约束机制?36名学生共处一个大宿舍明显不合规,相关主管职能部门是否知情,是不是处于监管真空地带?

  从生活经验常识层面不难判断,这家民办性质的河北曲阳实验学校,是当地师资力量、资质名气数一数二的学校,可以说是初中学校标杆,出现上述问题未免让人感到有些意外。每一种任性背后都难免会有某些深层次的因素,因此不应满足于就事论事的整改,有关各方都有必要自我检讨,本着对教育负责、对学生负责、对社会负责的精神,举一反三、查漏补缺、改进完善,避免类似问题再度发生。

(责任编辑:李焱)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