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撤凳让学生站着吃饭,“一心为学生”就这么难做到?

2018年08月30日 07:16   来源:红网   默城

  8月26日是河南商丘睢县高级中学开学第一天,近日有媒体报道,因板凳被撤,该校学生们排队买饭后只能站着就餐。学生小李说,以前吃饭要花20分钟,现在10分钟就吃好了。睢县高级中学办公室一工作人员介绍,暑假时校方统一更换了食堂的餐桌,撤掉了带凳子的餐桌。这样的做法是借鉴外地先进经验,提高学生就餐效率,以便节约时间去学习。(8月28日《北京晨报》)

  有一定健康常识的人都知道,站着吃饭不利于肠胃消化。再从吃饭学生的感受来说,站着吃饭能舒服吗?显然体验感会非常差。对于撤凳让学生站着吃饭的做法,学校解释是提高就餐效率,节约时间学习。这样的追求放在一个高中学校,确实没什么问题。毕竟考试时间紧,学习压力大,有如此追求对学习习惯的养成,成绩的提升,甚至是未来前程,都可能有一个较强助推力。

  不过,当这样的追求和让学生站着吃饭联系在一起,争议也随之而来。一方面,站着吃饭不仅本身有待商榷,其所带来的高就餐效率也有问题,正在长身体的高中生吃饭时间从20分钟缩到10分钟,表面上看确实效率提高了,但带来的也是“吃饭太快”的现实。吃饭细嚼慢咽对身体好,这一常理应该无人不知,反之,吃饭太快对身体的伤害性远高于站着吃饭,甚至容易诱发胃癌。这样明显牺牲学生身体健康所带来的高效率与节约时间,真的是学生自己想要的吗?真的是学校应该让学生追求的吗?

  另一方面,若想实现这样的追求,现实可实现的路径有很多,也完全可以在不影响学生身体健康的前提下实现。比如像国内一些高中的做法,在就餐方面,将饭菜直接送到教室门口,以节约学生吃饭时间,或者在其他方面,通过科学合理安排学生学习休息,也能提高效率,这也是一种节约时间。如此说,选择让学生站着吃饭来提高效率和节约时间,确实不太妥当,是一种较为低劣的追求路径。

  进一步说,其实,学校让学生站着吃饭不可怕,可怕的是做着“自以为对学生好但实质上却会伤害学生”的事情,还不以为然,被那所谓光鲜亮丽的理由给蒙蔽了双眼,实际上根本就没有做到“一心为学生”,凸显的只是校方单方面的主观利益诉求,过于霸道,过于自我。考虑的也只是学生的片面利益,而不是全面利益,显然学校没有把“为了学生的一切”的标语学懂吃透。

  然而,在近几年的舆论场和现实中,类似事件并不少见。就在前几日,就有媒体报道,河南许昌学院多名学生称,暑假留宿的宿舍既没空调也没风扇,半夜经常热醒,睡天台的情况已经持续好几个月。对此,学校的理由是不安装空调和风扇是出于安全考虑。学校的理由总是好的,但实际情况总是相对悲催的,这似乎已经成为一种天然的矛盾体,遮蔽着学校的过错,继续伤害着学生的正当权益。

  笔者亦由此想到了自己大学最后一个寒假的类似事情。笔者的母校宿舍基本都是有空调的。不过在寒假留宿时,学校会把学生集中在空置的宿舍中,这些宿舍大多是没有空调的。又恰巧是南方相对较冷的冬天,夜里经常零下四五度,笔者和室友经常半夜冻得睡不着。然而直到留宿过去,学校也没有给我们这些留宿生送来所谓的温暖。就算按照常理而言,南方的冬天相对而言,对空调的需求没那么浓烈,但在一个明显低温的冬天,学校对这一点还没有任何反应,便是反应迟钝,也是对学生权益不上心的表现。

  无论是以节约时间名义撤凳让学生站着吃饭,还是以安全名义不给学生安装空调,实质上都是对学生正当而全面权益的忽视。那么,问题来了,“一心为学生”就这么难做到?怕不是难,而是不想,一些学校确实需要好好想想了,尽早固本溯源,回归初心。

(责任编辑:年巍)

分享到:
延伸阅读
  • ·选择室友不要过度依赖大数据    2018年08月27日
  • ·代写作业蚕食孩子诚信    2018年08月21日
  • ·非遗进校园 传承中良性互动    2018年08月17日
  • ·教师要当好学生的筑梦人    2018年07月27日
  •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