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遗进校园”早已不是什么新鲜事。可将十多个非遗项目写进了学生的课程表,这绝对是“新鲜事”。近日,山西晋中学院的“非遗必修课”引起人们的关注。据介绍,从2007年起,晋中学院将当地独具特色的晋商文化和丰富的非物质文化遗产,包括剪纸、刺绣等十多个非遗项目引进高校课堂。
近年来,各地积极推动“非遗进校园”传统文化教育,大中小学生对非遗的认识程度已经明显提高。然而,现阶段一些“非遗进校园”活动局限于宣传普及的层面,有的随意性还比较大。如何让“非遗进校园”建立长效机制,且形成持续的良性互动,晋中学院为我们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首先,要充分挖掘并发挥高校在非遗保护中的独特作用。非遗保护专业性强、牵涉学科面广、保护措施差异性大,仅依靠地方政府的行政资源、经济实力,难以对非遗实施科学有效的保护。而高校的参与能有效弥补其中的不足。例如晋中学院,通过聘请非遗大师进校园,整合科研师资力量,促进优质科研成果产出。同时,新的研究成果在指导实践中又不断转化为教学内容,从而达到“在研究中传承非遗,又在传承中继续研究”的良性效果。
其次,“非遗进校园”活动不能流于形式,要避免出现“被必修”的窘境。像晋中学院这样的高校在引导“非遗进校园”时,要注重方法与方式,要尽可能多开发一些师生们所喜闻乐见的传播途径。例如,通过开展社会实践、主题讲座论坛、知识展览等活动,以此加深非遗在校园的文化氛围。另外,可引导学生们组建各具特色的非遗社团,让学生亲身参与体验、学习,进而增强对中国优秀传统文化的兴趣和保护意识。
“非遗必修课”并不是单纯地向学生灌输传统文化知识,而是一个窗口——让你从了解非遗,到认识非遗,最后喜爱非遗,进而自觉传承。
(责任编辑:年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