顺风车再发命案 滴滴别光顾着赚钱

2018年08月27日 17:18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在郑州空姐遇害案发生3个多月后,浙江温州近日再次发生“滴滴顺风车”司机杀人案,令人心痛。目前,公安机关已将有重大作案嫌疑的犯罪嫌疑人抓获,案件还在进一步侦办当中;涉事企业“滴滴出行”也已宣布将在全国范围下线顺风车业务;交通运输部联合公安部等单位第一时间约谈滴滴公司,责令全面整改。

  别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防止悲剧重演,平台企业是最重要一环。此次案件中,平台企业之所以饱受诟病,就在于事前没有及时处理与涉案司机有关的投诉,事中在与报案人和警方沟通时显得拖延、消极。

  网络平台打破了行业的边界、形成了资源的整合,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突破行为的边界、法律的底线;互联网催生了技术的创新、推动了经济的增长,但这并不意味着可以把资本思维凌驾于公共利益之上。

  再大的企业也是消费者用脚投票投出来的,失去了对生命安全和公共利益的敬畏,网络平台的用户规模再庞大、商业模式再讨巧、算法分配再新颖,也终将行之不远。【详细

  以顶格经济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

  一家估值百亿的企业,即使按照司法实践给予被害者3倍赔偿,在经济层面,只能说是略伤皮毛,远不能触及灵魂,滴滴承诺的改革措施少了强制力量,也大多成了空话。河南滴滴顺风车命案发生后,滴滴公司暂时关闭了顺风车服务,并且取消了乘客性别展示、司机对乘客评价展示等功能。他们所谓的改革现在看来不过是在“避风头”。浙江女孩遇害事件前,若干对乘客安全造成威胁的功能已经悄悄上线,而滴滴承诺过要重拳打击的“流氓司机”却仍活跃线上,甚至组成了QQ群,气焰甚是嚣张。

  事实证明,想要让滴滴公司切实落实整改措施,在巨大的利益诱惑下,自律是靠不住的。要让乘客的生命不再成为滴滴试错的成本,须建立行之有效的外部监督,对滴滴的明知故犯予以更严厉的惩处,给企业经营、投资者以顶格经济处罚并追究法律责任,打破“财大气粗”的小算盘。【详细

  亟须建立“警情通道”

  单纯指责平台“不作为”说来容易,也容易变成一句空话。滴滴完全无视乘客安全吗?恐怕也不是这样。它并非没有安全专家,也设计了紧急求助按钮,也有应对投诉等状况的流程,问题是,它的安全响应机制过于依赖一线客服的无脑传递,实在太拖沓、太不实用了。

  所以,为了应对突发警情,网约车平台应当也亟须设置紧急通道,绕过“请等一小时”的程序迷宫,与警方无缝对接,确保通畅且实时响应,以免误事。这样确实可能出现虚假投诉的问题,但报假警的责任风险是由报警人承担的。这个“警情通道”应当允许警方直接向平台调取信息,警察就不必向一线客服证明身份,既避免了“假警察”的问题,也能避开流程的时间泥潭。这件事比优化投诉分级、工单流转机制更为紧迫。【详细

  微言大义:

  @janebeing:本来一开始就应该反垄断!这样一个几乎没有竞争的市场,你等着企业家去发慈悲发现良心改善产品吗?显然不可能。哪怕出了这么可怕的事情,一次教训还不够,还出现第二次。

  @大树南蔷:希望有竞争对手存在,而不是一家独大。

  @妖妖柒:我没什么建议,以后不坐就是了。

  @考cpa的赵金花女士:最终受伤的是认真工作的司机和每个普通需要打车的人。

  @你从人群走向人海:不是所有行业都能做社交的,有些公司为了流量入口着魔了,这个顺风车从开始玩社交目的就错了。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3个多月内,滴滴顺风车再发命案,将人们的怒火再次点燃。作为互联网发展的产物,顺风车确实给人们的出行带来了便利。但相比便利,人们更需要的是安全。顺风车的社交定位、暧昧宣传,一开始就增加了乘客出行的风险,很容易被心怀不轨者盯上。而出事后,在一家独大的市场上,指望滴滴自罚无异于隔靴搔痒。所以,监管部门该出手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武晓娟)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