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是时候给网络直播立个规矩了

2018年08月22日 15: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新闻背景:

  近日,全国“扫黄打非”办公室会同工业和信息化部、公安部、文化和旅游部、国家广播电视总局、国家互联网信息办公室联合下发《关于加强网络直播服务管理工作的通知》,部署各地各有关部门进一步加强网络直播服务许可、备案管理,强化网络直播服务基础管理,建立健全长效监管机制,大力开展存量违规网络直播服务清理工作。(8月21日人民网)

  网络直播鱼龙混杂为大众诟病 

  网络直播作为一种近年来日益流行的网络社交媒体形式,受到越来越多的受众喜爱。但受利益驱动,网络直播平台鱼龙混杂、藏污纳垢的现象也为众所诟病。净化网络直播不仅是民众的呼声,也是道德与法治的要求,更是保证网络直播输出内容健康,保持与提升网络直播平台内在价值的迫切要求。【详细

  充斥在网络直播空间的违规有害信息有增无减,以致含有淫秽、暴力、野蛮、粗俗等内容的网络直播四处蔓延。如此伤害公众良知、善良风俗和社会公德的网络直播,已严重挑战了公序良俗和法律的基本底线,成为危害网络直播行业健康发展的一大毒瘤,对其依法予以规范,实乃题中应有之义。【详细

  为何不良网络直播屡禁不止?

  不良网络直播屡禁不止,背后是某些不良主播、直播平台“无利不起早”的逐利冲动,呼唤着监管制度的与时俱进。众所周知,网络直播是互联网的衍生物,其与身俱来的渠道广和传播快等互联网固有特质,让其传播不良信息有了更多隐身术,由此导致监管客观存在发现难、核实难和证据固化难等诸多问题,只要其中一个环节出现纰漏,都有可能导致监管的全面失守。【详细

  净化网络直播的难点在于,在利益的勾连下,网络直播产业链很容易被污染,进而滋生出一条条“黑色利益链”。违法的与合法的,相互配合、互相掩护,结成了“黑色利益链”,既助长了违法网络直播扩散的速度,也让违法网络直播屡禁不绝,难以除根。网络直播难以净化的另一个重要原因,在于直播平台服务具有多样性、匿名性、瞬时性、多变性、隐蔽性等特性,致使一些违法者不停变换“马甲”,这边被打击封禁,那边又可能死灰复燃。【详细

  治理网络直播乱象还需重拳出击 

  虽然主管部门也在不断出台相关规定,对网络直播加强管理,但总是力度不足、收效不大,没有建立长效机制。所以,这次六部门联合出手,打出一套组合拳,就让人特别期待。尤其是通知首次明确行业监管中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网络接入服务提供者、应用商店等的各自责任,借以推动互联网企业严格履行主体责任。除了网络直播服务提供者应向电信主管部门履行网站ICP备案手续等规定外,还要求落实用户实名制度和建立主播黑名单制度。【详细

  尤其需要指出的是,规范网络直播是一项系统工程,在强调给相关责任主体立规矩、划红线和监管协同配合的同时,更需要公众的积极参与。只有公众牢固树立抵制不良网络直播人人有责的共治意识,主动自觉对僭越公序良俗和法律基本底线的不良网络直播坚决抵制,才能形成“人人喊打”的合力共治格局,让不良网络直播失去滋生的土壤和生存空间,使其无处遁形,销声匿迹。【详细

  微言大义: 

  @老虾虾米:网络直播中一些不健康、低俗的内容严重影响社会风气。希望国家加强对网络直播的监管力度,对网络直播进行清理整顿,以免其扰乱文化市场。

  @VV小燕儿爱小哇儿:不良网络直播准备“凉凉”。

  @丢鸭毛过海321:支持审核审核再审核。

  @阿卡索:实名制只是直播行业规则的第一步,还须规范平台操作,减少社会危害。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编后语: 

  用户是会辨别内容质量的,一旦不再为不良直播内容买单,那么相关的“违法链条”就会失去生存土壤和发展环境,不良网络直播自然难以为继。此时六部门联合下发通知,更是要从各个环节堵住不良网络直播的生存通道,给网络直播乱象下一剂“猛药”,可见整治的决心和力度。总之,是时候给网络直播立个规矩了。

  回顾:往期“经”点热评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