公开问政要有“下回分解”

2018年06月20日 07:26   来源:红网   汪东旭

  近年来,广场问政、网络问政、电视问政等问政方式以及不断加大的问政力度,将干部服务意识和责任意识不到位、工作作风不严不实等问题摆在桌面上、晒在太阳下,推动了诸多“疑难杂症”的有效解决。但问政并不仅仅是曝光问题,更在于推动问题解决,问政之后还要有下文。(6月19日《人民日报》)

  公开问政是密切联系人民群众的一种有效手段。通过面对面、键对键的交流,畅通人民表达诉求的渠道,有助于宣传政策、化解矛盾、解决问题。各地广泛推出的公开问政,彰显了俯身于民的服务意识和问需于民的问题意识,良好的工作作风一度迎来广泛点赞。但是,光有畅通的渠道与诚挚的态度还不够,问题没能切实解决,只是停留在说而不做的浅显层次,问政就难说圆满。

  做好群众工作应该有两个层面,一是“解释”,二是“解决”。如果说开辟问政渠道,将问题摊开来说,承诺限期整改是属于解释的层面,那么,聚焦问政时发现的问题,履行问政时许下的承诺,以实实在在的改善、进步与发展取信于民,则是“解决”的层面。相较于“解释”带来的第一印象,“解决”问题的好坏、人民群众的切实感受,才是评判问政实效最客观精准的标尺。

  推动疑难杂症的解决,让人民群众感受到问政的实效,折射更强的担当精神。务实高效的工作作风,人们看得真切,也感受强烈。所谓事实胜于雄辩。对于各级各部门而言,就要坚持问题导向,将群众反映强烈的问题通通接住、接稳。能够立刻解决的,立刻解决;不能立刻解决的,分批解决;限于条件确实无法解决的,既要做好沟通解释,避免误会和矛盾的滋长,也要思考创造条件解决的可行性。

  归根结底,公开问政要有“下回分解”。仅仅停留在“问而不改”的层面,不仅使得问政的实效大打折扣,对相关部门的公信力也是一种伤害和透支。反之,既注重“解释”,更注重“解决”,才能营造反馈诉求、凝聚共识、解决问题的良性循环,才能让公开问政更有活力与生命力,才能迎得人民的支持点赞,迎来事业的进步发展。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