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弘扬“上海精神” 上合组织描绘发展新蓝图

2018年06月12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其佐认为,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习主席阐述了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提出的“两个构建”,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上合组织新的崇高使命,为我们描绘了上合组织进入历史新阶段的发展蓝图。    

  6月10日,习近平主席在上海合作组织成员国元首理事会第十八次会议上强调,要进一步弘扬“上海精神”,破解时代难题,化解风险挑战。习主席阐述了发展观、安全观、合作观、文明观、全球治理观,提出的“两个构建”,即构建新型国际关系和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赋予上合组织新的崇高使命,为我们描绘了上合组织进入历史新阶段的发展蓝图。

  弘扬“上海精神”,要深刻认识“两个构建”丰富和深化“上海精神”的时代内涵。

  “两个构建”与“上海精神”从理念到实践上高度相通,契合了和平发展的时代潮流,着眼增进人民福祉。可以说,“两个构建”丰富和深化了“上海精神”的内涵,两者相得益彰,焕发出新的时代光彩。面对新形势,弘扬“上海精神”,既需要实践创新,更需要理念创新。正如习主席在这次峰会上指出的,“上海精神”是我们共同的财富,上海合作组织是我们共同的家园。我们要继续在“上海精神”指引下,同舟共济,精诚合作,齐心协力构建上海合作组织命运共同体,推动建设新型国际关系,携手迈向持久和平、普遍安全、共同繁荣、开放包容、清洁美丽的世界。

  弘扬“上海精神”,要深刻认识用“五大新观念”把“五大建议”落到实处,与时俱进开启构建上合组织命运共同体新征程的重大意义。

  发展是通向安全与繁荣的总钥匙。当今世界经济复苏进程仍然艰难曲折,发展不平衡、发展差距仍然较大的结构性矛盾突出,许多国家,尤其是欧亚大陆广大发展中国家基础设施建设仍然落后。因此,我们要促进发展战略对接,本着共商共建共享原则,推进“一带一路”建设,加快地区贸易便利化进程,加紧落实国际道路运输便利化协定等合作文件。

  安全是实现发展繁荣的基石。当今,和平发展仍是时代的主题,但是安全威胁依然严峻。尽管各种传统和非传统安全威胁不断涌现,但捍卫和平的力量终将战胜破坏和平的势力,安全稳定是人心所向。我们要积极落实打击“三股势力”2019至2021年合作纲要,继续举行“和平使命”等联合反恐演习,强化防务安全、执法安全、信息安全合作。

  合作是通向共赢的关键。尽管单边主义、贸易保护主义、逆全球化思潮不断有新的表现,但“地球村”的世界决定了各国日益利益交融、命运与共,合作共赢是大势所趋。因此,我们要秉持开放、融通、互利、共赢的合作观,拒绝自私自利、短视封闭的狭隘政策,维护世界贸易组织规则,支持多边贸易体制,构建开放型世界经济。

  文明是通向和平繁荣的桥梁,也是人文交流合作的共同纽带。世界的安全与繁荣始终是在不同文明的相知相遇中向前发展。因此,我们要树立平等、互鉴、对话、包容的文明观,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同时,我们要积极落实成员国环保合作构想等文件,继续办好青年交流营等品牌项目,扎实推进教育、科技、文化、旅游、卫生、减灾、媒体等各领域合作。

  治理是推动国际秩序朝着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主要途径。尽管当今世界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依然存在,但推动国际秩序朝着更加公正合理方向发展的呼声不容忽视,国际关系民主化已成为不可阻挡的时代潮流。因此,我们要强化同观察员国、对话伙伴等地区国家交流合作,密切同联合国等国际和地区组织的伙伴关系,同国际货币基金组织、世界银行等国际金融机构开展对话,为推动化解热点问题、完善全球治理作出贡献。我们要坚持共商共建共享的全球治理观,不断改革完善全球治理体系,推动各国携手建设人类命运共同体。

  长风破浪会有时,直挂云帆济沧海。秉持“上海精神”,努力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上合组织这艘巨轮将从青岛再启程,乘风破浪,扬帆远航,驶向光明灿烂的未来。(经济学家、G20与新兴国家发展战略研究中心主任、外交学会理事、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其佐)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青岛峰会为世界注入强大正能量

     青岛峰会为上海合作组织发展注入新活力

(责任编辑:臧梦雅)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