唤醒“趴窝沉睡”的扶贫资金

2018年06月06日 07:58   来源:红网   沈道远

  近年来,中央和地方对脱贫攻坚工作都极其重视,与之相应的,扶贫领域的财政资金投入也日益增加,按理说,这本是一桩好事。但是,在现实的操作过程中,一些地方政府和部门单位的大量扶贫资金却在账上“趴窝睡觉”,并没有真正地用到“刀刃上”,解决扶贫领域的问题。

  与扶贫资金“趴窝睡觉”形成鲜明对比的是,不少贫困地区“嗷嗷待哺”,迫切需要扶贫资金推动工作。甚至,有媒体报道,部分贫困村还出现一个“怪现象”:一头,扶贫干部为脱贫工作赊账借钱背上债;另一头,大把扶贫资金趴在账上,因为种种原因不能动、不敢用。扶贫资金不能用于扶贫,这种尴尬局面,颇有几分讽刺。

  近日,甘肃4000万扶贫资金被曝出滞留长达146天,引起舆论热议。其实,这并非什么新鲜事儿,类似的情况,这些年并不少见。2016年,审计署发布的40个县财政扶贫资金审计公告显示,有8.43亿元扶贫资金长时间闲置,有2.6亿元闲置逾2年,最长的逾15年。而2017年6月,审计署发布158个贫困县扶贫审计结果显示,84个县形成将近20亿元闲置资金,其中6.23亿元已闲置2年以上。从这些审计的数据中,不难看出,扶贫资金“趴窝睡觉”的问题,带有普遍性,对此,必须引起高度重视。

  那么,为什么会造成扶贫资金“趴窝睡觉”的怪现象呢?笔者认为,主要有两方面的原因。首先,扶贫资金名目多且分散,申请、审批、发放等流程繁琐,制度缺乏弹性。一方面,扶贫资金大都是已具体项目的形式而存在的,其管理权限分散在不同部门,扶贫资金体量大但却是“碎片化”的,所以经常出现“打酱油的钱不能买醋”的现象。另一方面,诸多基层一线的扶贫干部反映,一些项目被繁琐的程序卡在审批途中,审批周期长,年初申请的扶贫资金,一般要到下半年甚至年底才能兑现。

  其次,部分领导干部不作为、慢作为,缺乏应有担当。这些年,随着反腐的深入推进,扶贫领域也经常有领导干部因为违规违纪、贪污腐败被抓被查。在反腐的高压态势下,部分领导干部开始奉行“只要不出事,宁愿不干事”的为官哲学,工作缺乏主动意识,对脱贫攻坚没有丝毫的责任感和紧迫感。领导干部在这样一种作风的驱使下,扶贫资金不“趴窝睡觉”怎么可能呢?

  现在,脱贫攻坚战已进入关键的冲刺阶段,扶贫资金无疑就是这场战役的“子弹”,如果“子弹”供应不足,或者供应缓慢,不仅会严重挫伤了扶贫干部积极性,而且在造成资金浪费的同时,还会拖延脱贫进度。因此,必须用强有力的监督去唤醒沉睡的扶贫资金。一则要加强扶贫资金的审计到位情况,打破扶贫资金“碎片化”困局,统筹整合扶贫资金的使用;二则要加强问责问效,对在扶贫资金申请、审批、发放等环节过程中,不作为不担当的领导干部从严处理,以儆效尤。

(责任编辑:李焱)

精彩图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