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     首页 > 滚动 > 正文
中经搜索

开发商“浑水摸鱼”是一封举报信

2018年05月19日 07:00   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   

  核心观点: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张国栋认为,对于开发商“浑水摸鱼”滋生房地产销售乱象,让刚需购房者“很受伤”的问题,既要严肃查处,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

  “开发商‘洗盘’普遍,而且手法多样比较隐蔽,让我们这些刚需购房者很无奈。”记者近期在全国多个热点城市调查获悉,一些打算买房的年轻人抱怨,一道看不见的门槛挡在他们的前面,开发商“浑水摸鱼”滋生房地产销售乱象让刚需购房者很受伤。(517日《经济参考报》)

  不用说,这是房地产市场的新动向,也是一封举报信,提醒地方政府以及相关监管部门该出手了。根据记者调查,在中央强调“房住不炒”理念、各地纷纷打出房地产调控组合拳的情况下,多个热点城市房价过快上涨的势头得到了遏制。与此同时,在个别城市也出现了一些热门楼盘开发商对于购房者“挑肥拣瘦”的问题,比如全款客户优先、关系户优先,一些楼盘还曲线收取号头费,捆绑销售等乱象屡禁不止,亟待加强治理。

  事实上,对开发商这些“浑水摸鱼”的伎俩或手法,无论国家层面还是地方政府,都早有预见,并且有针对性地出台了不少对应举措,以助力“房住不炒”。各地房地产监管部门更是不忘初心,对楼盘销售、公积金贷款、首付比例等都有明确要求,以确保刚需不受伤。

  然而现实并不乐观。比如所谓“号头费”,本来已被房地产监管部门多次明令禁止,几近成了过街老鼠,可在一些热点城市,部分热点楼盘交易过程中的号头费、捆绑销售等乱象依然猖獗,依然有开发商屡闯红线。有的开发商看似有所收敛,但却暗藏“套路”,更加隐蔽。刚需客要得到热门楼盘的选房机会,有时需要绑车位、绑装修等,多支付一部分“拿不到桌面上的”的钱款,或者得有特别硬的关系,比如地方政府领导、房地产企业高管等,否则想买到这些楼盘的房子基本没可能。

  这些乱象之所以出现,除了开发商出于既得利益,通过“洗盘”等方式提高资金回笼效率外,更是缘于藐视规则,顶风作案。因此,首先对公然“浑水摸鱼”的开发商不能听之任之,而是要加强监管执法,露头就打,及时依法依规予以查处,形成震慑,以儆效尤。

  其次,针对房地产市场的新变化,应尽快研究制定针对性措施,比如新盘预约人数多于房源时,必须强制开发商采取公证摇号方式,避免暗箱操作。对摇号者身份进行分类,按照首套刚需购房、改善型需求购房、投资性购房的先后顺序参与摇号。又如要求房屋预售价必须“一房一价”“明码标价”。让房价公开、透明是房屋预售价格制度的作用之一,也是防止开发商“浑水摸鱼”的有效举措。

  同时,针对一些热点城市普遍存在库存不足、潜在购房需求强烈的情况,政策不能光顾“堵”,而是必须正视刚需诉求,做到精准管控。换言之,热点城市、热点区域商品房要增加住宅用地供应,加快供应速度和项目预售证审批速度,切实解决住有所居。

  此外,各地房地产主管部门和金融机构也要提高服务效率,要在调控和服务之间找到平衡,避免因服务不足、效率低下而给开发商“浑水摸鱼”提供空间。总之,对于开发商“浑水摸鱼”滋生房地产销售乱象,让刚需购房者“很受伤”的问题,既要严肃查处,也要以问题为导向,因地制宜,对症下药。只有这样,才能达到治标又治本的效果。(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专栏作者 张国栋)

 


点击图片进入专题↑↑↑

 

  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开放投稿,原创评论、理论文章可发至cepl#ce.cn(#改为@)。详见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评论理论频道征稿启事


相关文章:开发商不得拒绝公贷别成“放空炮”

     开发商凭啥敢于公开失信

(责任编辑:邓浩)

分享到:
中国经济网版权及免责声明:
1、凡本网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 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的所有作品,版权均属于
  中国经济网(本网另有声明的除外);未经本网授权,任何单位及个人不得转载、摘编或以其它
  方式使用上述作品;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协议的单位及个人,应注意该等作品中是否有
  相应的授权使用限制声明,不得违反该等限制声明,且在授权范围内使用时应注明“来源:中国
  经济网”或“来源:经济日报-中国经济网”。违反前述声明者,本网将追究其相关法律责任。
2、本网所有的图片作品中,即使注明“来源:中国经济网”及/或标有“中国经济网(www.ce.cn)”
  水印,但并不代表本网对该等图片作品享有许可他人使用的权利;已经与本网签署相关授权使用
  协议的单位及个人,仅有权在授权范围内使用该等图片中明确注明“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或
  “经济日报社-中国经济网记者XXX摄”的图片作品,否则,一切不利后果自行承担。
3、凡本网注明 “来源:XXX(非中国经济网)” 的作品,均转载自其它媒体,转载目的在于传递更
  多信息,并不代表本网赞同其观点和对其真实性负责。
4、如因作品内容、版权和其它问题需要同本网联系的,请在30日内进行。

※ 网站总机:010-81025111 有关作品版权事宜请联系:010-81025135 邮箱:

精彩图片
关于经济日报社关于中国经济网网站大事记网站诚聘版权声明互联网视听节目服务自律公约广告服务友情链接纠错邮箱
经济日报报业集团法律顾问:北京市鑫诺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法律顾问:北京刚平律师事务所
中国经济网 版权所有  互联网新闻信息服务许可证(10120170008)   网络传播视听节目许可证(0107190)  京ICP备18036557号

京公网安备 11010202009785号